445.太极道体构架(3/9)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人模样的羯磨部主阇底罗,一起立于须弥山下。  

高瘦的宝部之主梵达陀到后,先向山顶佛光结印为礼,问候善智慧尊者,然后同毗摩舍、阇底罗二人见礼。  

“大汉龙虎山道法改元开始了。”  

宝部之主梵达陀徐徐言道:“如果周天真君不现世阻止,则以后不会再有大唐、大汉龙虎山之分,可统一称为龙虎山天师府一脉了。”  

此道法改元中途或许会有波澜。  

但哪怕是须弥佛门三大部主,亦确信在当代天师雷俊主持下,此事定然能成。  

唯一有可能打断这一进程的周天道人,之前却吃了大亏。  

佛部之主毗摩舍徐徐说道:“龙虎山天师府一脉,以人间逆伐仙境且成功,实在出人预料。”  

阇底罗和梵达陀都点头。  

梵达陀向佛部之主毗摩舍问道:“师兄,娑婆那边,当前如何?”  

须弥金刚界五部各自经营一方人间。  

绝大多数情况下,不会过问彼此事。  

但有极少数例外。  

摧毁金刚部,击杀莲华部主宗伽,又在今汉人间闹出如此大动静的龙虎山天师府一脉,自然是当前整个须弥关注的重点。  

除此之外,两晋人间那边也比较特殊。  

因为在那边,有另一脉佛门传承,小西天。  

小西天的背后,是九天之一另一方佛门执掌的娑婆世界。  

虽然都是佛门,但须弥净土与娑婆世界之间的关系却难称和睦。  

悠悠万古,漫长历史中,双方有些时候关系甚至要比他们各自同道门、儒家的争锋对峙更加激烈。  

须弥佛部与娑婆南晋小西天,在两晋人间南北对峙,正是这方面的最直观体现。  

“无妨,南晋小西天当前不敢北犯。”  

佛部之主毗摩舍言道:“他们和南晋王朝的关系现在相当微妙。”  

从局部来看,当初南晋菩提寺一战,他须弥佛部稍微吃了些亏。  

但从整体而言,小西天培养南晋太子曹空一事,遭受几大阻挠。  

此事影响之深远,关键点并不在南晋太子曹空,而是在于其父南晋帝皇本人。  

虽然没有留下任何蛛丝马迹,但毗摩舍确信,当初纵容他们深入南方,坏了小西天好事的人,正是太子曹空他老爹,也就是南晋王朝的当朝君主。  

正如须弥佛部和毗摩舍在北晋王朝的地位一样,娑婆小西天在南晋王朝的强势同样毋庸置疑。  

否则也不会有曹空这样一位出身佛门俗家弟子的太子。  

可对于南晋帝皇来说,就有窒息之感了。  

他明面上不曾反对,私底下却可能有动作。  

南晋小西天和背后的娑婆,同样不难猜到这一点。  

他们同南晋帝室之间,内部势必展开一番激烈拉锯。  

故而就算须弥佛部之主毗摩舍很长时间都不在北晋王朝地界上露面,南晋王朝方面和小西天都没有北上的动作。  

“不过,这只限于南晋小西天,娑婆那边,我始终怀疑,他们另有所图。”  

毗摩舍说到这里,方才微微蹙眉:“可能,是在别的人间,或者其他某方九天十地,另有谋划,故而南晋王朝方面,同样没有太大动作。”  

宝部之主梵达陀和羯磨部主阇底罗闻言,对视一眼。  

须弥方面早就知道,娑婆佛门一方,实力同样不可小视。  

双方在两晋人间,都只能算是局部接触、对峙。  

正如须弥金刚界五部其他诸部等闲不会干涉须弥佛部一样。  

娑婆方面其他力量,看起来同样轻易不会入两晋人间,踏足南晋小西天势力范围。  

但娑婆有不止一方小西天。  

按照善智慧尊者估计,按照须弥金刚界五部鼎盛时计算,娑婆佛门整体力量大约应该在须弥这边三部左右。  

须弥金刚界五部能积累下如此深厚的家底,除了一些机缘巧合与须弥支撑外,很大一方面原因在于此前善智慧尊者镇压炼化貔貅大妖。  

在炼化过程中,这头貔貅大妖的很多力量被转化为须弥中的元气与灵性,源源不断滋养此地佛门中人。  

类似际遇,属于偶然。  

当初一场大乱后,那貔貅大妖逃遁,须弥如今也没了这方面优势。  

否则须弥金刚部重建速度,会比当前还要更快些许。  

而现如今,须弥金刚部重建有限,莲华部也遭遇重创,令须弥金刚界五部损失惨重,整体相较于娑婆佛门力量,已经没有明显的大优势。  

对方,可能在其它人间建有旁的小西天暗中发展。  

当前或许在谋划些什么…  

“人间因果纷乱,世事多变。”须弥佛部之主毗摩舍平静言道:“好在,须弥较之先前稳定许多。”  

宝部之主梵达陀则问道:“大汉皇朝和大唐皇朝那边传回来的最新消息,你们看了么?”  

毗摩舍和阇底罗皆颔首:“尊者看过后,已经传给我们。”  

大汉皇朝地面上,迟迟没能决定新皇人选。  

空桑地都和空桑天京余众,仍在争斗不休。  

龙虎山天师府方面则开始道法改元。  

因为皇位争夺问题,参与者各找援手。  

已经有汉廷帝室中人,暗中联系须弥宝部。  

类似相关事,自是梵达陀处置。  

他同毗摩舍、阇底罗要谈的则是另外一方面:“龙虎山天师府,同白莲宗一路!”  

毗摩舍颔首:“还有…无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