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万丈深渊(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可是…  

若是不听殿下的话,自己是不是也要跟付子婴落得一个下场。  

这付子婴,简直不可理喻,当初他去东宫找铁喜的时候,自己就曾拦过他。  

可他不听。  

对,你付子婴确实是殿下的老师。  

可你不也是殿下的臣子吗?  

你若是以老师的身份自居,而忘了臣子的身份,那不就是自寻死路吗?  

「王大人,刚刚你们二人所说的,我听到了一些。」  

王志忠眼皮轻抬,看了一眼张爱:「难道我们不能闲聊了。」  

「闲聊需要将殿下挂在嘴边上吗,王大人,不要忘了,你是官家给殿下找的辅政大臣,就是为了牵制付子婴的。」  

「莫要忘了自己的责任…」  

「张公公放心,本官不会忘得,可付大人为大宋鞠躬尽瘁,他不应该有此结局。」  

付子婴是真定保卫战的大功臣,又是接替了韩琦的位置,成为了太子的老师,而官家也希望给铁喜留一批新的臣子,才下旨意让付子婴入阁主政,但也为他找了一个对手,就是王志忠…  

「无论是什么结局,都不是你我二人能够决定的。」  

「不过,殿下仁慈,付大人一定会有善终的,但是若你跟他牵扯在了一起,那有没有,就不好说了。「张爱停住脚步,看着王志忠一字一句的说道。  

因为张爱的表态,让王志忠心中的想法更加坚定。  

谁是最了解铁喜的人。  

不是深居宫中修养的赵祯,也不是付大人,而是眼前的太监,张爱。  

难道殿下打定主意了吗…  

「哎,这只会对殿下的名声…」  

「这些不是咱们该考虑的事情,别忘了尉迟江晚,王大人瞧尉迟江晚不就是一副女干臣模样吗,到时候就算出什么事了,史书上也只会记载,是女干臣尉迟江晚,趁帝年幼,迷惑圣心,降罪与付子婴。」张爱冷冷的说着。  

朝廷里,感情这个东西,最是没用。  

在铁喜和付子婴关系破裂之前,张爱跟付子婴关系好,那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事情,可现在关系却急促下降。  

不过,张爱,王志忠,尉迟江晚,乃至整个朝堂的人,都认为铁喜要对付子婴出手。  

几分钟后,张爱,王志忠二人进入了东宫中。  

当王志忠看到了坐在一边垂头不语的尉迟江晚,一切都已经明了,殿下召见,肯定是尉迟江晚发现情况不对,直接跑过来打小报告的原因。  

王志忠心中暗暗叹了一口气。  

自己因为董妃的事情,就开始向尉迟江晚逐渐开放权利。  

尉迟江晚也是一个能抓住机会的人。  

董妃逃跑事件结束后,继而变成铁喜的嘴巴,而后开始整合了言官,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势力。  

接下来的高丽之行和赈灾,还有仁政监督,让其也有了威望,成为一个他也不敢小视的对手。最重要的是,殿下对其越来越倚重了。  

实际上,王志忠在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想过尉迟江晚会爬的如此之快,但他发现尉迟江晚势不可挡之时,便多次主动与他交好,想要将其拉入枢密院之中,不过第一次却被铁喜给否了。  

王志忠让尉迟江晚进枢密院。  

难道是想让他快一点的学习如何治国,好接替付子婴的班吗?  

当然不是。  

王志忠迫切的让尉迟江晚入阁,一方面是为了自己着想,他想让尉迟江晚代替自己的身份牌,在枢密院中起到牵制付子婴的作用。  

第二个原因就是,尉迟江晚太会和人打好关系了,哪怕是那些开始痛骂着他的官员,只要二人有了交集,关系就会缓和一些,甚至可以说是感情深厚。之前与自己交好,被自己一手提拔得孙跃就是代表人物,将其拉入枢密院之中,也是让他能够有所顾忌,不要跟别的官员拉拉扯扯。  

见礼之后,铁喜也是赐座。  

坐定之后,铁喜便问道:「王大人,我听说,你与付大人不合,在枢密院之中,争吵不断,是真的吗。「  

「殿下,这是有人乱传谣言,臣与付大人只是在交谈政务期间有一些小分歧而已。」  

铁喜看了一眼尉迟江晚。  

「殿下,那个,臣在墙角处听的也不是很清楚,但可以确定他们二人肯定是吵了,而且还谈起了殿下。」在一旁坐着的尉迟江晚听完后,赶忙开口说道。  

王志忠听完之后,不动声色的看了一眼尉迟江晚。  

这家伙的脸皮现在比城墙都要厚了。  

自己坐在这里,还敢说这种话。  

「谈起我来了,说的什么?」铁喜还是带笑的表情,只是这笑,落在其他人眼里,就有一些威胁的意思了。  

稍稍沉思,王志忠临危不乱的回复道:「殿下,一定是尉迟大人听错了,臣与付大人并未聊起殿下。」  

张爱直接皱起眉头。  

「放肆,王志忠,召你之时,我也听到了,你跟付大人说起殿下来,现在竟敢在君前失礼。」  

张爱的突然发怒,让铁喜稍稍一愣,他知道的关于二人争吵之事,肯定是因为税制的事情。  

这件事情在嘉佑八年初,铁喜在跟付子婴缓和关系的谈话中,聊起税制,并且铁喜提出了一些铁心源的看法,给了付子婴也有一些见解,而付子婴也确实敢为天下先,直接就想实施。  

付子婴经过一年多的谋划,制策,已经到了想要推行的时候。  

在推行之前,有两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