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 着陆(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相比于陆地发射场,海上移动发射平台让其他人都感觉有些别扭。  

倒是他们对多建几个海上回收平台没有意见,这个投入不大而且周期比较短。  

其实谢廖夫本身对这个项目也信心不太足,主要是气象部门给航发委提供的1到22号台风实在让人捉急,不得已提出了个不是办法的办法。  

当初借用木卡拉发射场的想法实际上不太成熟,虽然确实可行,但也只有一个发射工位,条件实在有限,意义不大。  

但是影响发射的问题也不能不面对,七八个人讨论来讨论去,终于柯云提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  

“今年我们主要发射的是三号火箭和二号甲型CBC火箭,问题是只能用琼州的大型发射场才能发射对不对?”  

其余人下意识地点头。  

“可是各位,我们为什么要在低维度场发射?”  

“当然是为了提高火箭的运力。”  

柯云:“可是,H2M和H2最大起飞重量135吨,新远二号甲最大运载能力也是135吨,但我们今年的主力发射任务他们的发射重量是多少?”  

谢廖夫愣了一下,反应了过来。  

“100吨,最多不超过110吨。”  

柯云点点头:“那么三号火箭呢,它的近地轨道运力是270吨,发射三个辐条舱加上支架也才100吨出头,我记得我们上一次发射还是减少了燃料加注发射的。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拓宽一下内陆发射场,这至少比起海上和海外发射场省钱的多。”  

叶长思:“内陆发射场…硒昌,不,九泉,那里很宽阔,运力损失3到5左右,我们可以接受,而且那里有机场,我当年…肯定能起降安1250。  

嗯,让我去考察吧,看看现在发展成什么样子了,我对那里还算熟悉。”  

谢廖夫也不得不点头,他的思维惯性以及联盟与生俱来对低纬度的渴望让他犯了经验错误,毕竟拜科努尔那46度的“低纬”实在给联盟航天留下了深刻阴影。  

林炬以旁观的角度参与了全过程,最后才问道:  

“那我们就以要资金为主,技术授权对我们没用,要多少钱合适?”  

郭申想了想,给出一个数字:“这么重要的技术价值不可估量,给国家带来的是议价权和孤立的底气,我觉得至少要给我们一百亿元的补偿。”  

叶长思:“一百亿?!”  

郭申:“给我们的是人民币,随时都可以印,这只是现金流,我认为我们还需要一笔附近基建用的资金,加在一起两百亿都可以。”  

已经见过大世面和高层谈天论地的林炬此时竟然也对这个数字没表示太惊讶,随意地点点头:  

“这些钱交给我们发展了航天技术,直接就能给十个高技术企业提供订单,而且也不用一次给清,分几年以政策扶持的方式给就好了。”  

叶长思:…  

他可是知道新远虽然作为全国都靠前的超级企业,但每年依然享受着当地的各种优惠政策。  

林炬:“还有一件事,各位,如果我们资金充裕些是不是可以尝试开发一下超音速公务机?老是用军用航线飞教练机影响不太好。”  

谢廖夫:“这件事恐怕安德罗夫更有发言权。”  

安德罗夫:“几倍音速?十倍吗?要不要我们直接用雪鹄的机体改造?从这里飞京城15分钟就能到。”  

谢廖夫:“如果你能说服民航总局办下适航证,那么我觉得我们应该没意见,另外比起这个我宁愿坐火箭。”  

“伊西斯一号是NACA首个着陆月球的核动力月球车,也是月球上单个最大最重、探测能力最强的月球车,它将为人类对月球的资源探测提供更多视野。  

伊西斯计划负责人吉姆·弗里表示:这是我们所建造过最强大的巡视器,同时也是凝聚希望的月球车,它携带了3克阿波罗计划带回的月壤,现在我们将把它们送回月球。”  

伊西斯一号行动匆忙,没有时间从全世界收集十万个名字带上去,而是从登月博物馆里抠出了三克月壤,寓意重返月球。  

3月5日的时候,伊西斯一号成为了四个月后阿美第二个抵达月轨的航天器。  

此时它正在逐步降低轨道,准备降落在南极的艾特肯盆地,以及库姆撞击坑周围。  

本次着陆过程依然进行全球直播,不过人们的兴趣并不是很高昂。  

现在,看向月球的目光更多的聚集在曙光二号上。  

从2月14日进入月球轨道开始,全世界就在等待“满月”执行无人登陆任务,不过曙光二号似乎并不急着登陆,一直在绕着月轨转圈圈。  

曙光二号原计划是在2月20日进行无人登陆任务,然后2月24日装上月壤上升对接飞船,将样本转移后飞回地球。  

但是在准备登陆的前一天出现了一点意外,玉兔三号在内的8台探索者II机器人对预计着陆点进行了提前检查,最后发现有点问题。  

库姆撞击坑地下很浅的地方就是冰层,这就导致覆盖在它们表面的月壤虽然也不少但是很松散,“满月”8吨推力的反推发动机只要多停留0.5秒就会吹出一个大坑,极有可能导致着陆腿支撑失衡歪斜。  

之前玉兔三号的着陆器就吃过类似的亏,但是它的发动机推力很小质量也轻,“满月”可是个大家伙。  

航发委花了半个月时间继续找合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