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五章 开京(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大宋元祐二年,大辽大安三年,四月壬寅(21)。  

辽主耶律洪基,亲自来到了高丽都城开京的外围。  

辽太师、高丽行营都总管、乐浪郡王耶律迪烈,率着众多文武官员,出营三十里迎接。  

在礼乐鼓吹中,耶律迪烈,率着群臣跪伏于御驾之前。  

“臣等恭迎皇帝陛下,恭祝陛下千秋万寿!”  

“…陛下千秋万寿!”  

耶律洪基,穿着戎服,配着宝剑,策马来到耶律迪烈面前,翻身下马,亲自扶起这位忠心耿耿的老臣:“太师免礼!”  

然后,他上下打量了一番耶律迪烈,感叹道:“太师又老了几分了!”  

耶律迪烈顿时热泪盈眶:“为陛下效死,老臣敢不鞠躬尽瘁?”  

对耶律迪烈和他的家族来说,辽主待他们,只有两个字:国士!  

自秦王(韩嗣匡)以降,代代皆受重用,引为心腹。  

耶律洪基于他,更是只能用‘推心置腹’来形容。  

如今,更是拜榻母城节度使,封乐浪郡王。  

更承诺,将来许他在这高丽,效仿文忠王,建立属于他的宫帐。  

所以,无论别人怎么看耶律洪基,在耶律迪烈心中,这就是他的昭烈帝!  

是值得倾其所有来报答的!  

这也算是,耶律洪基的人格魅力吧!  

他虽然菜。  

但舍得放权啊!  

无论是从前的耶律重元,还是后来的耶律乙辛,都是只要相信,就选择盲信到底。  

直到,耶律重元、耶律乙辛,不满足于只做个副皇帝,想当真皇帝。  

如今,面对耶律迪烈,耶律洪基,还是选择盲信。  

将整个高丽征伐大权,全权授予。  

自开战以来,耶律洪基先是在南京待机。  

等到耶律迪烈攻破平壤,他又将自己的宫帐,从南京迁徙到东京辽阳府。  

并来到鸭子河,举办头鱼宴,全力笼络女直、渤海、高丽士人,并全力满足着耶律迪烈的一切军资需要。  

现在,更是亲自带着犒赏的军资,来到开京,鼓舞士气,为即将到来的总攻开京助威。  

从来到尾,几乎都没怎么敢于耶律迪烈的用兵。  

像这种程度的信任,史书上也只有昭烈帝和后主,才能给与臣子。  

“请容老臣,为陛下引荐…”耶律迪烈沉声说着,就低下头去,将两个新降的高丽士大夫,唤到了耶律洪基面前。  

这两個高丽士人,见了耶律洪基,纳头就拜,用着纯正的中原正韵说道:“庆州金氏臣顺正…”  

“庆州崔氏臣忠实…”  

“顿首再拜皇帝陛下,恭祝吾皇千秋万寿!”  

耶律洪基听到这两个高丽人自称的姓氏,顿时龙颜大悦。  

“金爱卿、崔爱卿…”  

“快快请起!”  

说着他就一个健步上前,亲自扶起这两个人!  

不止是他们的名字很讨喜。  

一个叫顺正,一个叫忠实,实在是挠到了耶律洪基的痒痒处。  

他就希望,高丽人能顺大辽,奉他为正统,并忠实于他。  

同时,也是因为,这两个人自称的庆州金氏与庆州崔氏,是高丽顶尖的门阀!  

是的!  

辽国和大宋,都已经绝种的门阀政治,在高丽却是一直昌盛!  

庆州崔氏、金氏、黄州的皇甫氏、贞州的柳氏等高门望族,便是高丽版的五姓九望!  

其中,庆州崔和庆州金,更是从新罗时代就昌盛至今的绝对门阀!  

其中庆州崔氏,是唐代的新罗留学生们,回到新罗后选择的姓氏——这属于攀附了。  

但,半岛上的王室就吃这一套。  

故此,崔氏在新罗时代,就已是半岛上的显赫文人氏族,宰相辈出。  

到了高丽时代,崔姓士人,依旧占据着高丽朝堂的半壁江山。  

崔与王,共高丽或许过了。  

但,崔氏在高丽的影响力,却是毋庸置疑的。  

至于金氏?  

这是新罗王族的姓氏!  

自新罗末代国王金傅归降高丽创立者王建之后,王、金两姓就一直在互相联姻、通婚。  

为表对金氏的信任,高丽自其所谓太祖王建以来,就让金氏在高丽享有特殊地位,世袭着庆州刺史的头衔。  

如今的高丽王师,更是全是金傅的外孙们所出。  

所以,在过去三次的辽伐高丽的战争中,像庆州崔氏、金氏这样的高丽望族,从不曾投降。  

如今,崔、金两姓,都开始了投降并对他耶律洪基,三拜九叩,这叫耶律洪基真是喜不自胜!  

金顺正与崔忠实,见着耶律洪基高兴,自是好话不要钱的说。  

直哄的耶律洪基,龙颜大悦,当场赐给他们红糖各一斤,绢布各五十匹,并迁一官,授馆职。  

这两人更加欢喜,奉承起来,也是越发的卖力。  

金顺正与崔忠实之后,耶律迪烈又引荐了好几个新降顺的高丽文武官员,觐见耶律洪基。  

耶律洪基一一慰勉、赏赐。  

等到被群臣簇拥着,回到辽军大营,耶律洪基又下诏,赏赐三军。  

人赐酒一斗,绢一匹。  

顿时,欢声雷动!  

而辽国大营内的欢呼雀跃,开京城内的高丽守军,自然是看的清清楚楚。  

高丽开京留守、鸡林公王熙登上开京城头,远望着辽人的军营。  

他的脸色,陷入沉寂。  

“北虏主来了…”王熙感慨着。  

“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