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四万义军(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最新网址:2kk唐肃宗…李世民熟悉又陌生的帝号。  

略一回想便记起来了,这似乎是创立武庙的那位来着…  

不过李世民面色淡然,轻咳一声:  

“也不知武侯看到此说作何感想。”  

这个房琯的能力,李世民自然也是不信的。  

对于这玄宗的朝廷,李世民有一套简单粗暴的评判标准:  

离玄宗越近的臣子,是酒囊饭袋勾心斗角之徒的概率就天才一住言情小说s23us更大。  

名将出自边镇,忠谨良臣在常山、平原郡、河东、洛阳,就是没有长安的。  

因此这房琯的能力,真的需要打个问号。  

“无能之辈无非也就博得武侯一笑。”  

房玄龄觉得诸葛武侯多半只是无奈,但对这个正主倒是有点不自信:  

“这房琯也姓房,不会…”  

杜如晦拿自己开玩笑安慰道:  

“玄龄兄何必担忧,儿孙只要不造反,富贵清闲且由他。”  

道理倒是这个道理,房玄龄也只能放下。  

而且即便这房琯是自己后辈,相较于什么皇家传统、李家戏码也都要好得多吧?  

这个想法虽然大不敬了点,但房玄龄反而发现自己心态也放平不少。  

对于杜如晦的感叹,众人也都是点头,有杜如晦这个早逝后儿子造反的前例在,大家伙对于儿子的要求标准已经非常低了。  

侯君集想明白自己多幸运之后,态度恭谦不少,正虚心与李靖请教对于这战局的看法。  

长安是必然要克复的,但怎么打是一个问题。  

李靖认为完全可以在关中平原复刻那个崔乾佑的打法,毕竟长安终归是大唐的都城。  

“叛军攻下长安定然心生骄横,诈败引叛军,边军合围,迫其弃城应为良策。”  

侯君集赞同,但随后提出一个疑问:“何人将之?”  

连斩三将,还有何人能领军?何人敢领军?  

房琯是肃宗不愿回想的黑历史。  

在灵武登基的肃宗很快攒出来了一波家底,河西、陇右、安西的援军到来,有了接近于六万可战之兵。  

如何使用这好不容易攒出来的家底打出威信,成了肃宗心头的头等大事。  

而房琯靠着出众的口才把肃宗迷得神魂颠倒,不仅给房琯刻意优待,而且军机要务都要房琯参与决策。  

于是房琯短暂、传奇、荒诞的几个月开始了。  

房琯的升职路线是这样的:  

六月在长安籍籍无名。  

七月靠追玄宗官至宰相。  

八月靠口才折服肃宗,地位愈发稳固。  

九月被玄宗授招讨西京、防御蒲潼两关兵马节度。  

十月自请天下兵马大元帅,率兵收复两京,肃宗同意,授其节。  

从清闲的侍郎到两镇节度兼天下兵马大元帅,房琯仅仅花了四个月。  

并且肃宗还授予了房琯开府之权,邓景山、宋若思、贾至、刘秩等等一票根本没打过仗的人进入了房琯的幕府。  

当时有人劝说房琯:叛军有精锐曳落河,不可不慎。  

房琯锐评:彼曳落河虽多,能当我刘秩乎?  

“这李亨无愧乎玄宗亲子。”  

张飞还以为随着新皇帝,应该消停一点儿了。  

但可惜并没有。  

刘备都有点不自信了:  

“这唐授官宰相,如此随意?”  

不看功绩不看能力,在玄宗那里是因为追逐圣驾,在肃宗这里是因为口才。  

这让刘备不禁想起来一个人:  

“彼辈恩宠,赵括复生亦要艳羡。”  

赵括能被破格提拔,除了本身能说会道之外,也是沾了父亲赵奢的名将恩泽。  

而这房琯有啥?全靠一张嘴。  

随即刘备转向自己军师笑道:  

“如此相较而言,吾于孔明,甚是薄待。”  

笑言而已,孔明也大笑回应:  

“若是吾出山时主公即有六万精兵,何愁灭贼?”  

法正瞧着主公与孔明的相和,很是羡慕。  

不过更多的也是对于诸葛亮的服气,此时也道:  

“孔明出山时有《隆中对》之策传名天下。”  

“这房琯仅会粗俗之言,如何能比之孔明?”  

房琯的那句话,直译一下就是:曳落河算个俅?  

既无谋略,也无应对方法。  

名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说的话却仿佛市井闲汉一般。  

如此之辈还妄称诸葛?  

他法正在益州谁都不服的时候都没这么狂。  

陈涛斜之战就是在这荒诞可笑的前奏中,拉开了帷幕。  

房琯领五万精兵分三路,兵发长安!  

李光进率北军从奉天出发,房琯刘贵哲率中军从武功出发。  

这两支兵马合计四万人作为前锋,另有南军一万人由杨希文率领,从宜寿出发。  

而叛军这边迎战的是安禄山帐下四大猛将之一的安守忠,仅率一万人。  

双方会师陈涛斜。  

史书没详细记载,但安守忠见到唐军的时候应该是傻眼了的。  

没人能想到,房琯居然还是个复古派。  

在李亨的支持下,房琯按照春秋的史书打造了兵车作为唐军的王牌。  

用两千头牛拉着的兵车直冲敌阵,随后以步骑掩杀,岂不是手到擒来?  

这就是房琯的天才构想。  

事与愿违的是,安守忠并没有乖乖站在那里被老牛冲。  

他命士兵以刀击盾,大声鼓噪,以恫吓牛车使其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