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太上皇(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最新网址:2kk虽然是天才一住言情小说s23us武将,但侯君集至今为止顶多只能算是幕僚参军,领大军作战的经历目前还是零。  

而当他假设自己就是哥舒翰的时候就悲哀的发现:无论怎么选择,最终似乎都逃不过死路一条。  

生路唯有一条:引兵出关时那崔乾佑跪在道路一旁,献上自己的脑袋。  

但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也就到了这时候,侯君集才忽然发现:  

“还是大家好啊。”  

少时入秦王府到现在,他堪称是顺风顺水。  

从没有遇到过这种主上猜忌,同僚构陷的死局。  

而且换个角度看,后来那灭高昌国之功也算是陛下赏给自己的。  

一时间侯君集甚至感觉到一种莫大的庆幸:  

名将又怎样?能打又怎样?比得过自己有个千古一帝的陛下吗?  

想来后世诸辈对咱应该是羡慕得紧吧?  

也不知道自己子孙被卷入这安史之乱时是何境遇?  

不过百年,他侯君集的遗泽应该还未消耗殆尽吧?  

李世民对此一无所觉,三个踵息压下心中翻腾的烈火,只能告诉自己:  

这李唐皇室的家风,真该肃正一下了。  

能力不足不是问题,没有担当那必然会给百姓生祸。  

这玄宗的那点小心思,李世民看的门清,因而更加厌恶。  

为什么不知会百官与百姓?盖望以此拖延叛军脚步罢了。  

“这玄宗御驾亲征喊了三回,结果逼死了三个将星。”  

法正满脸的嘲笑:  

“竟一时间分不清谁是国贼也。”  

张飞摇头:  

“对百姓来说,这安禄山是贼,这玄宗亦是贼也,有甚区别?”  

“一个夺命,一个掘根罢了。”  

说着张飞还跟孔明请教:  

“军师,这潼关之破,岂不正如光幕旧言,堡垒皆始破于内?”  

孔明点点头: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而这般内部争端反为人所趁,可遇不可求。”  

此前得自光幕的攻心联,孔明参悟的很透彻。  

赵云惋惜:  

“可怜八万戍边男儿,皆葬身于此。”  

“子龙惋惜早了。”孔明摇摇头,帝国的末日让他满脸怅然:  

“百年盛世,首次国都沦陷,攻守之势易也。”  

“汉胡同效力于唐之盛景不复现。”  

“大唐血不流干,此战难休。”  

成都府衙诸人心下一惊。  

长安陷落之后,安史之乱便再也没有短期之内结束的可能性了。  

本来大好的局面直接就向着无法挽回的深渊崩落。  

长安充足的人口、钱粮给叛军大大的回了一口血。  

更重要的,这是大唐第一次国都陷落,意义重大。  

胡兵们尽情劫掠着这个已经富庶了百年之久,被天下与丝绸之路共同供养的长安。  

而在另一边,安史之乱另一个重要转折点,马嵬坡兵变,来了。  

玄宗出逃有个比较吊诡的点,那就是玄宗真的有这么爱杨国忠吗?  

毕竟不管怎么看,安禄山打出的旗号都是清君侧,要杀杨国忠。  

玄宗既然都能狠心舍弃文武百官吸引火力了,怎么可能会单独带上杨国忠。  

《旧唐书》记载,玄宗苍黄出幸,莫知所指,见素与国忠于延秋门。  

这里的信息有两个,首先玄宗那时候只想逃,安禄山自东而来,他便要往西,就这么简单,至于去哪儿?莫知所指,不知道。  

而在延秋门,他遇到了杨国忠和韦见素。  

延秋门是禁苑的西门,大半夜还在这里“巧遇”玄宗,只能说明杨国忠也对自己处境清楚得很,早就买通了宫人,时时刻刻盯着这个保命稻草呢。  

所以玄宗入蜀也不难猜测,只能是杨国忠极力鼓吹的。  

杨家本身就起家于蜀中,此时杨国忠自己还兼任剑南节度使,前两任节度使亦是他的亲信。  

因此几乎是可以猜测,玄宗从见面起应该就已经在考虑怎么杀掉杨国忠了。  

而在另一头,与玄宗同行的太子李亨则心脏怦怦直跳,因为他忽然发现:  

出逃随行的三千禁军,有两千都是他的直属。  

李唐皇室的传统不能丢,因此李亨当即就决定:干老爹!  

次日到了马嵬坡之后,李亨派心腹李辅国去拉拢大将军陈玄礼对付杨国忠,在玄宗的默许下,兵变开始。  

杨国忠父子被乱刀砍死,杨玉环被逼自缢身死。  

杀杨国忠是为了诛贼,逼死杨玉环一方面是为了服众,一方面也是为了给玄宗上眼药。  

在李亨的设想中下一步应该就是逼自己老爹退位了。  

但陈玄礼带头向玄宗表示效忠,打乱了李亨的部署。  

事实上陈玄礼少时就追随李隆基,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发动的唐隆政变,陈玄礼就是主要参与者之一。  

如果不是玄宗的默许,李亨是不可能指挥得动陈玄礼的。  

父子兵戎相见似乎是李唐的保留戏码,双方都心怀顾忌,最终只能分道扬镳。  

玄宗在陈玄礼的保护下去往成都,李亨则在自己亲兵的护送下一路西行,最终在灵武登基称帝,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  

沉默与静寂是现在甘露殿的主旋律。  

玄武门之变,对后世,对诸葛武侯,对李隆基李亨来说,都相隔数百上千年。  

但对他们甘露殿一干人等,不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