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章 野望(1/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二月初。  

在经历一个漫长的寒冬,尤其还是润正月后,京师的气温终于开始快速回升。  

京城的街市很繁华,而这个春天,宫廷里织造出来的便宜耐用的布匹,正式流入了市场,且在印染方面出现了技术革新,布匹更为鲜艳不说,还不容易褪色,甚至还出现了一些有着牡丹、荷花、梅花图案的花布。  

这对大明京师百姓来说,可谓是开天辟地头一遭。  

以前只听说过权贵人家,能穿着花花绿绿的衣衫出门,不过那些花纹都是靠人一针一针绣出来的刺绣,价格不菲,少有在普通布匹上用到那么精湛的工艺。  

眼下只需要花个几十上百文钱,就能买几尺布料回去,上面印着一些花卉,再通过裁缝剪裁,就能成为上好的衣衫,这对普通人家来说,再吸引人不过。  

但就算是宫廷纺织作坊的织布效率已大幅提升,但因珍妮纺纱机和蒸汽织布机仍旧未在民间推广,这种花布的价格并不是底层百姓所能觊觎,更多是京城豪绅地主和小富之家才能染指。  

这天秦昭带着徐恭等人走在路上,尤其是去了几家布行,看过新出的布料后,连她都不得不感慨时代变迁之快。  

“我算是看明白了,只要有张家人在,就有无限可能。这一年来,京师天子脚下的人,过日子的方式改变好大啊!”  

秦昭感慨地说道。  

徐恭道:“市面上一次性出现如此大批量的布匹,导致普通单色蓝、灰布价格,已经一跌再跌,目前南方往北边运的布匹,都积压在了运河上,甚至有人直接从京师采购布匹,运到辽东或是山西等地变卖。”  

秦昭点头:“京师布匹价格比地方上都更便宜,这放在以前连想都不敢想。”  

徐恭问道:“咱在南京周边,还有两个印染工坊,是不是先停了?”  

“停了吧。”秦昭道,“目前我们得把精力转移到石炭开采上,可有问清楚,现在别家是什么意思?”  

徐恭赶紧道:“从徽州来的商贾,但凡与我们有交情的,我都前去打过招呼了,听说您有意重构在京徽商商会后,均表示了支持。”  

“嗯。”  

秦昭点头道,“徽商分布在全国各地,如果能够聚拢起来,定将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徐恭还是带着几分担心:“李吾唯等人,控制了在京不少行当,尤其是他们有现成的生意渠道,如果涉及米粮、木材、官盐买卖等,少不得与他们打交道。其实新来的徽州商贾担心跟咱合作会被李吾唯他们针对。”  

秦昭道:“我明白,要想凝聚人心,就得把这些行当一个个拿过来。之前二公子跟我提过开设银号,这是一件大事,得找几家乃是十几家家底厚实的商号,一起进入此行当。”  

徐恭问道:“此事可信吗?一旦涉及到银钱兑换,甚至还要跨区域调配,所要用到的钱财将会繁复而庞杂,就算官府同意,下面的人也未必会接受。再加上运输的难度…就怕最后还是会蚀本。”  

“天底下,做任何买卖,都不如以财生财来得干脆直接。”秦昭道,“这次的生意,我们并不是跟朝廷做,而是跟张氏一门做,亦或者说,我们是在跟皇帝做。朝廷再怎么不讲理,也无法干涉皇家事务,这才是最有力的靠山。”  

“嗯。”  

徐恭点了点头。  

徐恭随即又道:“听说最近,晋商也在往京师之地聚拢,他们听说了西山煤矿要往外出兑的消息,看起来,他们也想跟张氏一门合伙做生意。如果他们也入局的话,会对我们形成不小的影响。”  

秦昭点头,显得有几分感慨,“无论二公子对我们如何信任,都必须得分摊风险,我们也得意识到,咱们这位二公子是有远见的。他自己不把所有生意都承揽下来,也就是不吃独食,把财富从指缝间漏给我们,本身就有谋划在里面。”  

“可是…”  

徐恭道,“这样会让我们在跟徽州商贾的谈判中,处于极其不利的位置。咱得…得到二公子的全面信赖才可。”  

以徐恭的意思,如果我们不能成为张家最信任的商贾,以张家白手套的形式出现,谁会服我们?  

你还想改组徽州商会?  

想统领所有在京商贾,甚至成就天下第一女富婆?  

别人一旦听说,人家张家把鸡蛋放到了不同的篮子里,就算你篮子里的鸡蛋最多最好,别人也会对你产生疑虑,更别说是对你唯命是从了。  

在商界,你就得做到张家之下,万家之上,唯独由你去代表张家,把生意上的事往下面铺陈才可。  

秦昭微微咬了咬牙,道:“今年春天的盐引,徽商不都因为与我们的关系,才占到大便宜?如今矿山刚开,未来成果如何,尚是未知数。而官盐买卖,才是当前营生的大头,他们分不清主次吗?”  

徐恭噤声。  

秦昭稍微平复了一下心情,再道:“如今张侍郎,虽只是户部右侍郎,掌控的却是整个大明的经济命脉,如此有能力的一个人,还有二公子在背后运筹,将来执掌户部是早晚的事。”  

徐恭道:“可现在都在说,张国丈入阁后,或会将户部的事放下。”  

“都是瞎揣测。”  

秦昭道,“户部仍旧在张侍郎的控制之下,或者说,陛下不会把户部财政大权交给那些不信任的人。皇帝光明正大让张侍郎去查户部府库弊案,目的是什么?还不是通过这种手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