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章 野望(2/4)
,让张侍郎把户部牢牢掌控在手?”
徐恭好奇地问道:“那为何不升张国丈的官,至少让他成为左侍郎呢?”
秦昭摇头道:“具体什么官职并不重要,得看其手上的实际权力有多大。以前李孜省不就是以通政使的身份,位极人臣?眼下户部日常运作,跟张侍郎关系不大,可一旦朝廷需要大批量调运钱粮,以及清查府库,一定是张侍郎领衔,这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吗?”
“明白了。”
徐恭点头道,“小事不理,大事全都由张国丈主持。”
秦昭道:“最近得想想办法,从二公子那儿得悉更多有关接下来朝廷财政上的布局,我想,这次西山开矿,只是个引子。朝廷接下来既要铸炮,又要往南方调运钱粮,治理河工,这都是很大的开销,以二公子的见识,必定会做更多的筹谋。”
徐恭点头道:“这天下间的银子,肯定会往京师聚拢,再通过朝廷下放到地方。”
秦昭感慨道:“突然觉得,目前市面上的银子,很快就要不够用了,或许开银号,以银票在市面流通,是个可以接受的选择。”
锦衣卫,北镇抚司衙门。
张峦坐在大堂上,双手放在面前的桌子上,本来还在认真倾听覃云的汇报,但听着听着就犯困了,很快就趴到了桌子上,竟迷瞪起来,后面覃云再说什么,他都是左耳进右耳出。
过了许久,俯首汇报的覃云,才把他要说的事说完,抬头一看,哟呵,张峦呼哧呼哧睡得正香。
覃云看到这一幕很尴尬,心想,张国丈这是为国事辛劳,以至于累成这模样,跑这里来补觉了?
他可不敢贸然前去打扰。
指挥使牟斌进来,看到这一幕,也很无奈,想了想还是硬着头皮上前,附耳小声询问:“张阁老,您对此有何意见呢?”
“嗯!?”
张峦从睡梦中惊醒,发现自己还在流哈喇子,赶紧往怀里摸了一把,想拿条手帕出来,猛然记起自己一身官服,怎么可能在官服里面揣手帕?
他直接用袖子擦了一把,抬头问道:“讲完了?”
覃云点头道:“是的。目前能查到,太仓呈上来的账目,全都准确无误。之前您说,要找一些六部中正在观政的进士,过来一同协查,您看是否还有此必要?”
张峦问道:“现在六部中还在观政,未曾放官缺的进士多吗?”
“其实…并不多。”
牟斌代为回答,“您老要用人,只要跟上面提一句,都能给调过来。”
张峦指了指覃云,道:“你把那些账本什么的,全都给我装箱,稍后我带回家去,复盘一下。”
牟斌皱了皱眉,显得有几分不解。
而另一头的覃云却非常明事理,连连点头应和。
因为覃云知道,张国丈只是在那儿装样子,回头他会把事情直接推给小儿子,让张家二公子连夜去研究…
不要脸到这程度,看起来似乎很无耻,但人家就是有底气,谁让人家生了一个好儿子,能把儿子使用到这程度呢?
牟斌道:“张阁老,最近几日,朝堂上有人在问,既然目前朝廷已在为黄河改道做准备,原先准备调去治河的款项,是否还有必要如期调运?”
张峦揉了揉眼睛,问道:“牟指挥使,这也是案子里出现的问题吗?”
“不是。”
牟斌赶紧低下头。
“那就让他们操自己的心去…莫非他们还怕调去钱粮,被我挪用去修河道?本来都是治河,我让人一次把黄河改道这么大的工程给完成,未来几年会省下大笔治河经费,他们怎不说呢?非得跟我斤斤计较,丁是丁卯是卯,有那必要?”
张峦言语间显得很不爽。
牟斌道:“既然太仓目前未查出任何问题,您看,下一步是否要彻查通州府仓?”
“哦,应该查。”
张峦仍旧是一副推诿的姿态,抬手指向覃云,道,“覃千户,关于此,你问问吾儿延龄的意见,想来他会安排你去调查。查好了,回来对牟指挥使说清楚便是。嗯嗯…时候不早,我该回去了!这桌子真硬,睡起来好难受。”
李孜省带着庞顷一行,艰难地走在南下的道路上。
为了赶时间,一行人并没有乘船,而是走陆路,这也跟李孜省怕死有关…朝野得罪的人实在太多了,走水路的话,很容易被仇家确定位置,一旦在运河水道上堵住去路,那就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只能干等死。
所以李孜省干脆选择乘坐马车穿州过省,美其名曰沿途考察民情,了解民间对于黄河改道之事的态度。
进入到山东地界时,李孜省明显感觉到身心俱疲。
因为他并没有招摇过市,沿途官员未得消息,自然不会迎来送往,如此一来他走到哪儿都好像做贼一样,甚至很多时候都不住在官驿,有点居无定所的意思。
“道爷,您这又是何苦呢?”
庞顷自己也有些焦头烂额,“这比往西北那段时间,行程都要来得艰苦。话说,这中原之地怎么说都算富庶繁华,眼下正是春播时节,去到黄河边上也找不到太多人修河,不妨走慢些。”
李孜省正在泡脚,脸上难掩倦容。
此时他抬头看向窗外,就算是入夜,天很冷,但他仍旧喜欢在晚睡前开窗透气。
“知道为何我总喜欢把设宴的地方,放到院子里,而不是在屋宅中?即便是冬天,都要
徐恭好奇地问道:“那为何不升张国丈的官,至少让他成为左侍郎呢?”
秦昭摇头道:“具体什么官职并不重要,得看其手上的实际权力有多大。以前李孜省不就是以通政使的身份,位极人臣?眼下户部日常运作,跟张侍郎关系不大,可一旦朝廷需要大批量调运钱粮,以及清查府库,一定是张侍郎领衔,这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吗?”
“明白了。”
徐恭点头道,“小事不理,大事全都由张国丈主持。”
秦昭道:“最近得想想办法,从二公子那儿得悉更多有关接下来朝廷财政上的布局,我想,这次西山开矿,只是个引子。朝廷接下来既要铸炮,又要往南方调运钱粮,治理河工,这都是很大的开销,以二公子的见识,必定会做更多的筹谋。”
徐恭点头道:“这天下间的银子,肯定会往京师聚拢,再通过朝廷下放到地方。”
秦昭感慨道:“突然觉得,目前市面上的银子,很快就要不够用了,或许开银号,以银票在市面流通,是个可以接受的选择。”
锦衣卫,北镇抚司衙门。
张峦坐在大堂上,双手放在面前的桌子上,本来还在认真倾听覃云的汇报,但听着听着就犯困了,很快就趴到了桌子上,竟迷瞪起来,后面覃云再说什么,他都是左耳进右耳出。
过了许久,俯首汇报的覃云,才把他要说的事说完,抬头一看,哟呵,张峦呼哧呼哧睡得正香。
覃云看到这一幕很尴尬,心想,张国丈这是为国事辛劳,以至于累成这模样,跑这里来补觉了?
他可不敢贸然前去打扰。
指挥使牟斌进来,看到这一幕,也很无奈,想了想还是硬着头皮上前,附耳小声询问:“张阁老,您对此有何意见呢?”
“嗯!?”
张峦从睡梦中惊醒,发现自己还在流哈喇子,赶紧往怀里摸了一把,想拿条手帕出来,猛然记起自己一身官服,怎么可能在官服里面揣手帕?
他直接用袖子擦了一把,抬头问道:“讲完了?”
覃云点头道:“是的。目前能查到,太仓呈上来的账目,全都准确无误。之前您说,要找一些六部中正在观政的进士,过来一同协查,您看是否还有此必要?”
张峦问道:“现在六部中还在观政,未曾放官缺的进士多吗?”
“其实…并不多。”
牟斌代为回答,“您老要用人,只要跟上面提一句,都能给调过来。”
张峦指了指覃云,道:“你把那些账本什么的,全都给我装箱,稍后我带回家去,复盘一下。”
牟斌皱了皱眉,显得有几分不解。
而另一头的覃云却非常明事理,连连点头应和。
因为覃云知道,张国丈只是在那儿装样子,回头他会把事情直接推给小儿子,让张家二公子连夜去研究…
不要脸到这程度,看起来似乎很无耻,但人家就是有底气,谁让人家生了一个好儿子,能把儿子使用到这程度呢?
牟斌道:“张阁老,最近几日,朝堂上有人在问,既然目前朝廷已在为黄河改道做准备,原先准备调去治河的款项,是否还有必要如期调运?”
张峦揉了揉眼睛,问道:“牟指挥使,这也是案子里出现的问题吗?”
“不是。”
牟斌赶紧低下头。
“那就让他们操自己的心去…莫非他们还怕调去钱粮,被我挪用去修河道?本来都是治河,我让人一次把黄河改道这么大的工程给完成,未来几年会省下大笔治河经费,他们怎不说呢?非得跟我斤斤计较,丁是丁卯是卯,有那必要?”
张峦言语间显得很不爽。
牟斌道:“既然太仓目前未查出任何问题,您看,下一步是否要彻查通州府仓?”
“哦,应该查。”
张峦仍旧是一副推诿的姿态,抬手指向覃云,道,“覃千户,关于此,你问问吾儿延龄的意见,想来他会安排你去调查。查好了,回来对牟指挥使说清楚便是。嗯嗯…时候不早,我该回去了!这桌子真硬,睡起来好难受。”
李孜省带着庞顷一行,艰难地走在南下的道路上。
为了赶时间,一行人并没有乘船,而是走陆路,这也跟李孜省怕死有关…朝野得罪的人实在太多了,走水路的话,很容易被仇家确定位置,一旦在运河水道上堵住去路,那就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只能干等死。
所以李孜省干脆选择乘坐马车穿州过省,美其名曰沿途考察民情,了解民间对于黄河改道之事的态度。
进入到山东地界时,李孜省明显感觉到身心俱疲。
因为他并没有招摇过市,沿途官员未得消息,自然不会迎来送往,如此一来他走到哪儿都好像做贼一样,甚至很多时候都不住在官驿,有点居无定所的意思。
“道爷,您这又是何苦呢?”
庞顷自己也有些焦头烂额,“这比往西北那段时间,行程都要来得艰苦。话说,这中原之地怎么说都算富庶繁华,眼下正是春播时节,去到黄河边上也找不到太多人修河,不妨走慢些。”
李孜省正在泡脚,脸上难掩倦容。
此时他抬头看向窗外,就算是入夜,天很冷,但他仍旧喜欢在晚睡前开窗透气。
“知道为何我总喜欢把设宴的地方,放到院子里,而不是在屋宅中?即便是冬天,都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