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弃暗投明(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正如他自己猜测的那样,这种事情根本无法杜绝,接连几天,北晋军朝城中投放了数不清的纸条,里面的内容也逐渐在军中散开。  

总结而言,说的很简单,普通士卒不追究责任,只要投降,可以安排回乡种地,但是为首的恶贼卢明月不会放过。  

这就让很多的普通士卒动心了,他们本就是迫于无奈才会上山当暴匪,更有一部分更是暴匪强迫入伙的。  

现在眼看卢明月山穷水尽,北晋又给了他们机会,中下层士卒的军心出现了剧烈的波动,不少人都开始怀有二心。  

面对这样的情况卢明月毫无办法,现在巨鹿已经被北晋团团包围,他派出去的人马全都音信全无,可以说自己已经变成了笼中困兽。  

就算他不停的杀人,可是消息仍然止不住。  

双方并没有僵持很久,没几天的功夫,巨鹿两座城门的将领献城投降,北晋军直入巨鹿,将卢明月当场斩杀。  

其麾下士卒望风而降,几乎没有任何抵抗。  

裴元俨看着躺在地上的尸体,脸上神色莫名。  

卢明月最后还是死在了自己手里。  

当年昭王第一次率军入关剿匪,打的就是卢明月,当时的领军大将也是他。  

兜兜转转,回来了。  

剿灭卢明月之后并不意味着事情完结,麻烦的事情才刚刚开始。  

裴元俨自己留在了襄国郡整顿卢明月的残余势力,派遣贺甫伯率领兵马前往赵郡平匪,同时又派遣赵蛟前往武安郡平匪。  

不过赵蛟这边出现了一点意外。  

“你要去信都郡?”裴元俨不解的看着赵蛟,“为什么,卫仲烮那小子现在兵围长乐,不日就能彻底平了刘建汉余孽,你这时候过去能起到什么作用,抢功劳也不是这么抢的啊。”  

俩人都是老战友了,说话也没什么顾及。  

赵蛟苦笑道:“将军,哪是抢功劳,末将听说信都郡的守将是赵凤,希望能亲自过去劝他投降。”  

“你们是一家的?”  

“是。”赵蛟点头,“那小子是我堂弟,很早就做了长乐的城门将,后来刘建汉等人在河北肆虐,为了保存家族,不得已投靠了贼寇,我这次过去就是给他一个机会的,希望能保他一命。”  

“原来如此,那这么说你们都是信都赵家的人了。”裴元俨道。  

“算是吧,不过我们只是旁支。”  

“行,你快去快回,武安郡那边我可以让贺令盛过去。”  

“是!”  

长乐是信都郡的郡治所在,卫仲烮兵临长乐之后并没有立即着急将这里拿下,而是派兵将堂阳、枣强、南宫等地全部扫清。  

与裴元俨等人想的一样,卫仲烮也不想强攻长乐。  

一来是因为自身兵种问题,二来则是昭王的嘱托,河北肃清,这些暴匪都将会被遣返回去务农,不可擅杀青壮。  

而且,长乐中的暴匪头子刘伽仑乃是刘建汉从弟,死不投降,面对他大军兵临城下楞是硬抗。  

甚至,这个疯子直接写信告诉卫仲烮。  

“无卒,尽其老幼。无粮,妇孺为食。无兵,削木为枪。”  

总之就一句话,要么你走,要么老子拼尽城中所有人都要顽抗。  

是故,卫仲烮此刻也不好决断。  

不少校尉偏将劝他写信将情况告诉尉迟敬,但是他没有,因为这是他的战场。  

若是遇到一点事情就求援,他这个主将干脆别做了,回辽东养野豪吧。  

正在他纠结的时候,赵蛟来了。  

“赵叔来这儿笑话我的?”  

大帐中,俩人相对跪坐,卫仲烮撇撇嘴,不情不愿的给赵蛟倒了一杯茶水。  

军中禁止饮酒,违令者无论将卒,斩首示众。  

是故军中只有清水和茶。  

“这是战场,哪有什么赵叔!”赵蛟瞪了他一眼。  

“好好好,赵将军来此是来抢功劳的?”  

“你小子能不能说人话,老子我犯得着跟你抢功劳。”赵蛟喝完一杯茶,开门见山道:“我此来是为了信都郡的事情。”  

“还说不是抢功劳,我马上就要打下长乐,你这个时候过来掺和一脚,太缺德了吧。”卫仲烮不满。  

“哦,听说你现在和刘伽仑很僵持啊。”赵蛟淡淡道。  

闻言,卫仲烮脸色微微尴尬,强行辩解道:“若不是因为王上要我保存百姓,我早就杀进城了。”  

旋即,他将刘伽仑的信说了一遍。  

“这个恶贼!安敢如此对待我信都父老!”赵蛟恼怒的拍着案几。  

等他骂完之后,卫仲烮问道:“赵将军有何破敌高论啊?”  

来都来了,正好让他给自己出出主意。  

赵蛟哼了一声,“小子,感谢我吧,不然你就算能拿下信都郡,依照刘伽仑在信中所言,到时候你在王上那边也不好交待。”  

“真有办法?”  

“且拭目以待!”  

赵蛟的信心自然是来源于自己的堂弟赵凤了。  

虽说他在裴元俨那边说是赵凤迫于无奈投降的贼寇,但是真实情况他其实并不清楚。  

因此,他自己并没有进城去见赵凤。更何况现在刘伽仑也不可能打开城门,是故他是写了信,让赵氏族人送给赵凤的。  

赵凤投降贼寇之后,刘伽仑让他做了大将军,守北城门。  

这一天,赵凤立在城垛上,观望了一会儿百步之外的北晋军大旗,忧心忡忡的回了府邸。  

没几个人傻,刘建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