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聪明人(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太原,王府。  

“二哥,你不能去!”  

王泠一把拉住准备前往府衙安抚百姓的王洵。  

“四弟这是作甚,配合梁王,稳定太原,这不是父亲的命令吗?”王洵不解四弟的举动。  

王泠道:“二哥,你这一去,咱们王家可就成了梁王的眼中钉了!”  

此言一出,王洵一惊,旋即道:“四弟这话何意啊,这不是梁王让向咸过来的么。”  

王泠不急不慢道:“二哥,这是梁王故意这么做的,今天你若是代表王氏前往府衙安抚百姓,梁王会怎么想?”  

王洵不解的摇摇头。  

“咳咳!”王泠被二哥这一举动给气的咳嗽了几声。  

王泠压低声音道:“二哥,你要知道,依照父亲的说法,梁王是要在太原起兵的,此处可以说是梁王的大本营,但是你却代表王氏安抚百姓,你这是在向梁王示威,告诉梁王这太原是王家的!”  

“我没这个意思啊!”王洵慌忙解释,“我这不是想要帮梁王尽早的稳定太原么。”  

“我知道二哥没有那个意思,但是二哥你也不想想,你这一去,这百姓心中只有咱们王家,没有梁王,这算怎么一回事。”  

王洵一顿,旋即脑门冒汗。  

他把这一茬给忘了,这名声怎么能他们王家得,这不是恶了梁王么。  

“四弟提醒的对,我差点酿成大错!”王洵一拍脑门,恍然大悟。  

虽然梁王可能不是试探王家,但是小心无大错,尤其在这个时候千万不能恶了梁王,否则将来还不知道他会如何对待王家。  

“四弟,可是咱们也不能干等啊。”  

王泠点头道:“这是自然,我已想好对策,只等二哥同意。”  

“快快道来。”  

“目前梁王在并州和于秉鸿接连大战数月,军中粮草想必有些紧凑,加之需要安抚太原百姓,梁王更是无法拿出粮食来。我的想法是,咱们拿出十万石粮食送给梁王,帮助他稳定太原,一切皆由梁王统筹调度,二哥以为如何?”  

王洵略作思考,便道:“此计甚妙,如此一来,梁王必定会明白吾王氏之心,妙!”  

说罢,王洵便离开房间,下去调动粮食。  

看着二哥兴高采烈的背影,王泠摇了摇头。  

这梁王可不简单啊,当初十万大军硬是没有进驻太原,反而驻扎在榆次。  

他在防备王家啊。  

“咳咳咳!”王泠又开始剧烈的咳嗽。  

便在此时,一道环佩之音响起,一抹苗条的身影走入房间。  

“爹爹,冬月已至,为何不好好保重身子,偏得女儿日日提醒,爹爹也不嫌烦。”  

屋子中央立着一名身姿高挑,肤白貌美的少女。  

她端着热茶走过去,将茶盏放在案几上,跪坐在王泠身边,轻轻给他顺气。  

王泠呵呵笑道:“鸢儿,有你时时提醒为父,无忧矣。”  

少女嘟着嘴,“爹爹自个儿也得注意才是,女儿哪能日日提醒呢。”  

“难呐。”王泠叹息一声,“这日后只怕是事情要多了。”  

榆次大营。  

姜承枭立在堪舆图前,看着这副巨大的晋室堪舆图陷入了沉思。  

现在朝廷的情况就像外面的天气一样,进入了寒冬腊月。  

东边的李法主虽然被长孙晟和尉迟迥二人挡住了,但是关中的李源得到吐番人的支持,不是那么容易能打发的。  

此外于秉鸿被他赶去了关中,只怕关中要彻底的乱了。  

而南方已经和朝廷割裂,南陈,萧梁已经死灰复燃,蜀中各郡混乱不堪,北地动荡未平。  

朝廷已是雪上加霜了。  

洛阳,这座帝都现在聚焦着天下人的目光。  

如果皇帝能够击溃李源的叛乱,那么还有转机,能够保住洛阳。  

仅仅是转机罢了,想要光复晋室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关中贵族已经彻底和皇帝决裂,公开造反,南陈和萧梁得到南方士族支持再次复国。  

天下三大世家集团,两家已经入局,剩下的山东士族却是暗中支持他姜承枭的。  

皇帝拿什么翻盘?  

看着堪舆图上被涂黑的色块,姜承枭露出一丝笑容。  

这些是他掌握的地盘。  

“天下大乱将至啊。”姜承枭叹了一声。  

便在此时,南霁云走了过来。  

“主上,太原王家的王洵请见。”  

“王洵?”姜承枭一愣,脸上露出玩味的笑容,“他有什么事情吗?”  

“他听说三军粮食告急,前来赠粮。”  

“哦?”  

姜承枭点点头,目光落在堪舆图上的‘太原’。  

“王家果然才俊甚多啊,有意思。”  

济北郡,范县。  

尉迟迥和长孙晟率领七万余人驻扎在此,对抗李法主的十几万大军。  

相比较薛倧雄,姜卫,张素虢之流,尉迟迥和长孙晟显然不是好惹的,俩人被皇帝重新启用之后,迅速整合了原张素虢手下兵力,并接连打败李法主,迫使其停下西进步伐。  

但是,他们现在还没有反攻李法主的机会。  

范县衙门,尉迟迥与长孙晟二人相对跪坐。  

外面下着小雨,天气又阴冷,俩人都上了年纪,因此围着火盆边烤火边商议军情。  

“咳咳咳!”  

长孙晟咳嗽几声,说道:“反贼现如今屯兵在阳谷和东阿,我们难以突破,只怕对峙还要持续一段时间。”  

尉迟迥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