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向咸(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龙泉郡,辛关渡口。  

这是一座年久失修的渡口,相比较这个地方,于秉鸿其实更想从龙门渡离开并州回到关中。  

他比谁都清楚,留在并州,他只能和梁王的辽东军拼个两败俱伤,而梁王有并州世家的支持,他根本抵挡不住。  

纵使他手下有十六万大军,但是梁王也有十万精锐,双方一战,必定会两败俱伤。  

到那个时候,梁王就能将他拖死在并州,而自己却输的干干净净。  

因此,在和梁王交手了几次之后,于秉鸿当即决定离开并州回到关中。  

只有回到关中,他才能有立足的机会,才有卷土重来的机会!  

看了一眼黑漆漆的永和关,在哪里,一杆赤云旗在黑暗中若隐若现。  

那是梁王手下的挥云军!  

这支部队尽管只有三万人,但却个个都是骁勇善战的精锐重骑兵,以一挡百或许有些过了,但是以一当十完全没有过誉。  

他手底下的军队碰见这支挥云军,几乎没赢过一次!  

不过让于秉鸿奇怪的地方也在这里,他记得梁王手底下这支挥云军似乎并没有在兵部备案。  

在魏家给他的信息中,他只知道梁王手中只有两支军队,两万人的黑鹰军,五万人的青鹰军,但是这支三万人的挥云军像是突然冒出来的一样,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  

再等等吧,下次回来,他一定要亲自拿下这支骁勇的挥云军!  

“父亲,大军已有六成渡过大河。”于峻骑着马来到于秉鸿身前。  

“加快速度。”  

于秉鸿下了一声命令。  

“是,父亲。”于峻转身招呼副将离开。  

便在此时,吴伷驾着马过来。  

“先生,我们在此地渡河,为何梁王不派兵前来阻止我们呢?”于秉鸿问道。  

吴伷淡淡一笑,“因为梁王已经识破了主公的计策,他此刻知道了祁县那支军队是诱饵。”  

“既然如此,为何不调遣大军前来与我一战?”  

“因为梁王有顾虑。”  

“何解?”  

吴伷道:“因为他知道自己拼死相阻一定会损兵折将,是故他放任主公离去。”  

“他就不怕昏君怪罪吗?”于秉鸿嗤笑。  

吴伷摇了摇头,“天下大乱,人心思动,若是梁王在此地将军队打完,河北诸郡的暴匪谁又来解决呢?”  

“先生说的在理!”  

言罢,于秉鸿掉转马头,向着渡口而去。  

吴伷看着黑暗中的赤云旗,脸上露出一股若有所思的表情。  

天明,于秉鸿大军已有七成渡河。  

永和关城头。  

“将军,何时进攻?”校尉询问祖燕。  

祖燕身着重甲,目光冰寒似铁。  

“不着急,再等等。”  

“是。”  

祖燕缓缓摩擦着刀柄,他的怀中揣着主上的密信。  

既然他已经夺下了永和关,下一步再夺走渡口,他便算完成了任务,主上没有交代的,那不是他该想的。  

又过了半个时辰,祖燕下令进攻渡口,挥云军倾巢而出,短短半个时辰便打败了于秉鸿留守的士卒,夺回了渡口。  

随着大河对面的渡口上面飘荡起赤云战旗,于秉鸿清楚,以后他若是想从此地进攻并州,只怕是不可能了。  

不过,他现在没空计较这个,他要先取延安郡以为立足之地!  

榆次大营。  

“南将军,末将有紧急军情呈报殿下,还请将军代为通传!”太原守将向咸站在南霁云身前,面带焦急之色。  

南霁云上下打量了一遍向咸,只见此人脸上血迹未干,想必在先前于秉鸿攻打太原的战役中没少吃亏。  

“向将军,你明日再来吧,殿下这几日都在为反贼于秉鸿的事情忧思烦神,刚刚才休息,你回去吧。”  

南霁云面色为难,姜承枭确实是刚刚睡下。  

约莫是半个时辰以前,祖燕传来消息,永和关和渡口已经被拿下,于秉鸿大军彻底离开了并州。  

得到这个消息的姜承枭顿时松了口气,倚在靠木上竟然睡着了。  

这几日他确实神经绷的太紧了,要知道,于秉鸿若是不顾一切,发动十几万大军和他决战,那才是一场姜承枭不愿意现在面对的灾难。  

这么点家底好不容易凑出来的,一下子打完了他找谁哭去?  

“可是末将确有紧急军情,事关太原安危啊!”向咸苦苦哀求。  

便在此时,裴元俨和尉迟敬一脸颓丧的走了过来。  

他们奉命率领大军前往祁县阻击于秉鸿,没想到那一支不过是区区万人的诱饵,在回来的路上,他们已经得知了于秉鸿率领大军从龙泉郡的辛关渡口离去。  

这让他们十分难受。  

见到向咸被南霁云阻挡在大帐之外,两人都有些诧异。  

“南将军,这是怎么回事?”尉迟敬问道。  

旋即,南霁云将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  

裴元俨道:“既然如此,向将军不如暂时留在营中,等殿下醒了,将军再见殿下吧。”  

“这......”向咸面露焦急,“两位将军,末将并非有意打扰殿下,只是现如今太原城因为于秉鸿强攻,城中军民死伤惨重,十分需要殿下出面安抚。”  

“这不是太原郡守的职责么。”尉迟敬道。  

向咸苦涩道:“不敢欺瞒两位将军,郡守刘大人亲上城头鼓舞士气,不幸被流矢所伤,现如今昏迷不醒。”  

闻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