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1章 秦越人(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蒙毅早制定好了先破左谷蠡王部,再绕道草原,从后方夹击入关东胡人的计划。  

故而在休各被杀的第二天中午,一万五千骑的先头部队,已经离开雁门关,沿着长城向东出发。  

如果只是击溃包围代邑的东胡人,蒙家军在长城之内行军,最是安稳妥帖。  

蒙毅却有更大的雄心,他想趁机灭了东胡,打疼了胡人,来年秋天,便不会再有胡骑叩关,连年发动大规模劳役的大秦,能缓一口气。  

缓过气来后,再集结优势兵力北上,彻底解决了匈奴之患。  

如此大秦的国运便又回来了。  

小羽是灭左谷蠡王部的最大功臣,如今也有资格参加蒙家军的最高军事会议。  

她对蒙毅的战略计划一清二楚,也十分赞同。  

她本是雁门关的过客,原计划打退关外的匈奴人,便潇洒离去。这会儿砍了休各,与蒙毅长青散人他们有了交情,倒是想善始善终,将这一场大战役打完再走。  

杀掉休各第二天的傍晚,她便主动请缨,准备去代郡“重操旧业”。  

不过,在离开雁门前,她和芦凌子、长青散人等仙友,在代县城外送走了鸡冠仙姑与卧虎山三友。  

雁门关守卫战结束后,他们就主动向蒙毅请辞。  

这并非他们最初的计划。  

扶苏皇子和蒙毅废了不少功夫,才请来这群太原郡仙人。  

他们原本会留在蒙家军一段时间,至少彻底结束“今年的”长城防御战。  

好不容易出来一次,总不能真的只拿下张元就回去。  

尤其是鸡冠仙姑,张元帮休各攻破了长城防线。  

她这位灵宝山师叔祖,起码得帮蒙家军收服被张元攻陷的北境失地。  

只是他们“运气”(临阵水平)很糟糕,初战便遭重挫,中山公人都死了,鸡冠仙姑也法体半残。  

“中山公不仅法体被毁,灵魂也被化血神刀所伤。不可在人间久留,我得尽快去找泰山地府,请东岳大帝帮中山公找一对善爹善娘。  

而且我自己被张元打破脑袋,法体短期内无法完全修复,得回去闭关几十年。”  

鸡冠仙姑先向蒙毅请辞,然后又亲自拜访还留在蒙家军中的仙友。  

当众说明自己的难处,言辞诚恳,表情有些羞惭。  

小羽明白她的难处,依旧想劝她再留几日。  

因为她亲眼见识过,化血神刀是怎么主宰一场战争的走向。  

可蒙毅和芦凌子都没劝,她一个外来的昆仑炼气士,也不好说什么。  

嗯,当面不好说什么,等送走鸡冠仙姑与卧虎山三友,她和芦凌子返回将军府后,直接问道:“蒙将军已率领先头部队出发,我们也要在天黑前,动身前往代郡。  

眼看一场数十万人的大型会战即将开始,道兄为何不劝鸡冠仙姑多留几日?  

有化血神刀在战场上来去纵横,这一仗会轻松许多。”  

芦凌子眼神复杂地看了她一眼,道:“如仙子这般,为了国家大义,完全不顾自身仙道前途的炼气士,终究是极少数。  

鸡冠仙姑和卧虎山四友愿意来帮忙,还作出巨大牺牲,我们真不好强求太多。”  

这话让小羽有些不解,还心里膈应:什么完全不顾自身仙途?  

我十分在意的,千万别把我当成“预备烈士”来使唤!  

“道兄是说,杀戮过甚,影响仙途?守护神州不受异族铁骑践踏,‘老天爷’只会赐予福报啊。”  

芦凌子微微颔首,认同道:“此言大善,自古无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神仙。  

保家卫国肯定会有福报。  

仙子还没飞升成仙,如今有了守护神州之功绩,将来登录天籍会容易许多。  

说不定直接受封掌有实权的仙官。  

只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因果与劫气,不在乎人间的仁义道德。  

比如中古时期的封神大劫。  

连阐教的十二金仙也深陷其中。  

要知道好几位阐教大仙,都曾辅佐过人族的三皇五帝。  

比如广成子乃黄帝之师,赤精子、云中子为白帝之师,玉鼎真人、太乙真人指导过黑帝我们如今做的,恰如他们当年所为。  

上古时代,他们辅佐人族王朝守护神州,我们在重复前辈先贤之故事。  

我等的微末功绩,肯定远不如前辈们。  

可他们在获得大功德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积攒了劫气,劫气累积最终成了杀劫。  

上古时代的金仙前辈尚且如此,吾等慎之戒之,也属应当。  

尤其是化血神刀乃‘大凶之器’,持之杀敌,甚为不详。  

鸡冠仙姑已经坏了法体,道行与福德大大折损。  

再让她用化血神刀大开杀戒,不是要她气衰运竭吗?  

杀得狠了,说不得她和中山公一样,直接倒在这次天地杀劫中。”  

小羽觉得这个老道士过于褒古贬今了。  

阐教十二金仙是辅佐过三皇五帝。  

可辅佐三皇五帝,就等于他们是道德无瑕的完美圣贤?  

由于防风祭那厮喋喋不休地说大禹的坏话,小羽心中的“五帝滤镜”碎了不少。  

五帝如此,三皇未必比五帝更完美。  

小羽说不出阐教十二金仙的详细事迹,但她至少能确定,封神时期,十二金仙的确让徒弟或朋友帮自己渡杀劫。  

事件是一时的,性格是一辈子的。  

能做出让徒弟与朋友替自己送死,能是什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