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0章 登闻鼓响(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快跑!”  

朱充华将官袍和万言书塞进儿子朱俊棠手里,立刻命令他逃跑。  

果不其然,从身后竖起起了几支火把,这是代王府的追兵到了。  

朱俊棠含泪要拖着父亲逃跑,却被朱充华用最后的力气推开,他猝不及防被推开老远。  

将儿子推开,朱充华扶正了自己头顶上的简陋木冠,掏出怀里的防身匕首。1  

“身为太祖子孙,窝囊了一辈子,不饿死在病榻,也算是对得起祖宗了。”  

朱充华用尽了全身最后的力气,冲向了身后的追兵,给儿子争取到了逃跑的时间。  

朱俊棠听到身后的刀兵声,他正准备回头去救父,却不小心绊了一跤,囫囵滚下了土坡。  

朱俊棠抱着东西昏了过去,等到他再次醒来的时候,天已经亮了。  

自己竟然还活着?  

朱俊棠再一抓,父亲塞给自己的官袍和万言书都在怀里。  

他挣扎站起来,重新爬回昨日休息的土丘,除了乱石之间的血迹外,再没有任何踪迹。  

为什么自己能活下来?难道真是祖宗显灵保佑了?3  

朱俊棠知道自己父亲已经凶多吉少,含着泪用这些沾染血迹的石头做了一个衣冠冢,又对着冢叩拜了几下,咬着牙向着京师而去。  

朱俊棠并不知道,昨日追兵杀了朱充华之后,也派人追了朱俊棠。  

鬼使神差的,这群人在山石后发现了一具刚刚饿死的流民。  

这些代王府的护卫追了一路,本就十分地疲乏,早就想要返回大同复命。3  

看到这具尸体和朱俊棠的身形差不多,看到这荒郊野岭的,就以为这是朱俊棠。  

至于官袍和万言书,护卫就当是在追杀的过程中丢失了,反正人都死了,代王交代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这里距离京师不远,夜长梦多,这帮护卫也懒得摸黑搜寻。  

他们将朱充华和“朱俊棠”割下脑袋,又处理掉剩余的尸体,这帮护卫就兴冲冲的返回大同覆命领赏去了。  

-----------------  

京师,都察院。  

雒遵得到了消息,得知了苏泽上书请废代藩。  

听到这个消息后,雒遵不怒反喜,苏泽肯定是病急乱投医,当真是自取灭亡!  

“这苏泽当真是疯狗乎?代地因为他的奏疏边关不宁,代王因此请内迁避祸,他竟然将边关动乱推到了代王身上!”  

雒遵对着都察院的同僚们说道:  

“这等无耻小人,竟与吾辈同朝为官,当真是耻辱!”  

“离间宗亲,以疏间亲,苏泽真是昏了头!”  

雒遵看到气氛烘托了差不多了,他说道:“本官要上本弹劾苏泽,声援代王!”1  

雒遵说完,在场的御史们纷纷附和:“算我一个!”  

雒遵走入班房,迅速就写成了一份奏疏,在场的御史纷纷署名。  

在一旁观政的沈思孝看得是热血沸腾,只可惜他只是观政进士,没有资格在奏疏上附署。  

雒遵也没忘记自己这位出谋划策的小老弟,他递来一个目光,告诉沈思孝自己不会忘记他的功劳。1  

“本官要亲自去通政司,请通政司直奏陛下!”  

六科十三道除了弹劾大臣之外,还有一项特权就是可以不经过内阁,直接将奏疏送到皇帝的面前。  

当然,这需要通政司的通政使同意,并且亲自呈送才可以。  

但一般来说,只要言官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通政使肯定会屈服。  

这帮御史捧着奏疏,围着雒遵向着通政司而去。  

-----------------  

通政司。  

通政使李一元头疼欲裂。  

他是今年二月刚刚从鸿胪寺卿调任通政司的。  

同样是九卿衙门,通政司的职责自然要比礼仪性质的鸿胪寺更重要,所以李一元也算是升迁了。  

但是等他真正做到了通政使这个位置上,李一元才知道这是个多么烫屁股的椅子。  

别看通政司的功能就是传递奏疏,但身为整个大明公文传递的核心,通政司的职能其实是很重的。  

奏疏怎么送,什么时候送,送的早送的晚,都是有讲究的。  

这些日子,李一元就夹在了内阁和科道之间,里外都不是人。  

科道总觉得自己的奏疏投递慢了,是通政司和内阁串通一气,故意拖延言官弹劾内阁的奏疏。  

内阁则认为通政司递送奏疏太勤快了,这是帮着言官一起给皇帝施压,想要让内阁倒台。  

看着堆积如山的奏疏,李一元知道这些送到内阁,自己又要被训斥。  

但是不送,明日言官的弹劾名单上就要加上自己。  

就在这个时候,门外的亲信突然冲进来,对着李一元喊道:  

“大银台,那帮言官杀来了!”1  

李一元已经被那帮言官搞出心理阴影了,听到言官杀来就本能一颤说道:  

“这些奏疏立刻送往内阁!”  

亲信连忙说道:  

“那帮言官说要直奏陛下,请大银台亲自入宫递送!”  

听到“直奏”两个字,李一元的头更疼了。  

绕过内阁直奏皇帝,这是对内阁权威的极大蔑视,自己这么做肯定会得罪内阁。  

但如果自己拒绝言官的要求,这帮言官说不定就会直接去左顺门“叩阙”,那一个“尸位素餐”的帽子肯定逃不掉。  

“大银台,那帮御史?”  

李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