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5章 橙色道具(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高拱和张居正连忙站起来,李春芳这个内阁首辅果然也不是省油的灯。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最重要的就是皇帝的态度了,如果皇帝被言官影响停了平戎策,那对于阁部的威信就是个重大打击。  

那日后言官就会更疯狂的攻击阁部的国策。7  

现在是内阁一致对外的时候,李春芳抓住了关键,先进宫稳住皇帝!1  

张居正说道:  

“我就不进宫了,我去户部。”  

李春芳点点头,平叛总是要花钱的,张居正先一步前往户部控制钱袋子。  

赵贞吉也说道:  

“我也不进宫了,我亲自去一趟兵部。”1  

紧接着赵贞吉看向高拱说道:  

“这次是苏子霖惹出来的事,本官想让他跟着我去兵部,高阁老没意见吧?”1  

到了这个时候了,高拱自然没有意见。  

本届内阁第一次齐心协力起来,四位阁臣兵分三路,而史馆中的苏泽也接到了中书舍人的通知,得知了大同叛乱的事情。  

赵贞吉特意绕道史馆,带着苏泽一同向兵部走去。  

一边走着,赵贞吉一边问道:“上平戎策的时候,苏翰林可曾预见今日的场景?”  

苏泽低着头,他显然也没预料到这个结果。  

本以为赵贞吉要找机会奚落自己,却没想到赵贞吉说道:  

“没想到才是正常的。”  

赵贞吉又谈起了一件旧事道:  

“当年严嵩秉政的时候,曾经想要派本官去宣大清兵,那时候我年轻气盛,差点就接下这差事。”  

“当时总督宣大的是仇鸾,若当时去了,早已经死无葬身之地了。”  

苏泽是真的虚心受教了,赵贞吉是用自己做官的经历,告诉苏泽这个经验,但凡是涉及军事上的事情,没人会给你讲道理,他们都是直接动刀子的。  

赵贞吉停下脚步,对着苏泽说道:  

“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1  

“本朝制度,以翰林为储相之所,君子当朝自然是没错的,但也少了征伐之气。”  

“我也承认高肃卿在治政上的能力,但军务可不是治政,没人会和你坐下来按规矩来。”  

苏泽低着头说道:  

“下官受教。”  

看到苏泽这幅虚心受教的样子,赵贞吉反而对他更有好感了。  

这些日子苏泽刊登在乐府新报上的实验他每一期都没落下,对于苏泽的才能赵贞吉也是认可的。  

赵贞吉拍着苏泽肩膀说道:  

“本官初入官场的时候,远不如你,年轻人犯错不可怕,我们这些阁老就是帮你担着的。”  

“可等你日后入阁,接过两京十三省的担子,再惹出祸事谁来帮你担着?”14  

赵贞吉笑着说道:  

“庚戌之变的时候俺答军队都打到京郊了,天不是也没塌?”  

“大同兵乱这点小事,就想让阁部改弦易张?也未免太小看我们这些阁老们!”1  

苏泽看看向赵贞吉,没想到自己有些看不起的内阁四辅,竟然能有这样的气势。  

也对,能从严嵩当政的时候发育起来,又数次贬谪复起,最后入阁拜相,又怎么能是等闲之辈。6  

两人一前一后向兵部走着,赵贞吉又问道:  

“这次大同兵乱,症结是什么?”  

苏泽思考了一下说道:  

“下官思之不周,应该先暗中调遣南兵北上,再接管宣大戍务,不给了宵小作乱的时机。”3  

赵贞吉满意的说道:  

“孺子可教,还有呢?”  

苏泽又说道:  

“但这也只是术,宣大的问题还是兵制上,九边卫所至今,早已经是弊病丛生,真正的症结还是钱粮二字。”  

赵贞吉满意的说道:  

“能认识到这二字,子霖已经得兵家三昧了,那大同的钱粮问题要何解?”  

苏泽斟酌说道:  

“清田不过是治标之策,至于真正的治本之策...”  

苏泽顿了一下,赵贞吉却说道:  

“治本之策子霖不是在昨日经筵上说了吗?怎么在本官面前不敢言了?”9  

说完这句,赵贞吉和苏泽也已经到了兵部。  

任务已完成:和一名内阁成员关系达到“亲密”。2  

任务奖励:道具抽奖机会*2,每月模拟次数+1。  

这就完成任务了?  

苏泽看着在坐镇兵部的赵贞吉,一道道军令在他和兵部尚书霍冀联手下发出,整个大明兵部这台战争机器开始运转起来。  

苏泽也明白了赵贞吉带着自己来兵部的意图,这是近距离观察兵部如何运转的好机会。  

将领人选,兵力调配,物资供给,赵贞吉和霍冀相互配合下,一套平叛方案就这样制定了出来。  

等到兵部一系列的军令发出去后,苏泽终于找了个空闲。  

自己是把赵贞吉的声望刷满了?  

但是不管怎么说,任务是完成了。  

“抽奖。”  

恭喜宿主,获得道具“翻译年糕(蓝色)”,“事后画册(橙色)”。6  

翻译年糕(蓝色):一次性道具,看起来很普通的年糕,吃下去后,可以掌握一种语言,进行无障碍读写沟通。22  

学马语性价比最高,打仗的时候跟对面马谈好了想输都难。  

果然是蓝色道具啊,看起来有用,但是似乎又有些鸡肋。3  

自己都是已经是进士了,而且大明又不用考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