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晋阳大战(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战场上的形势转瞬即变。  

后周军前期一路势如破竹,几乎拿下了北汉全境,等到把隆州城也给攻破后。  

晋阳已经沦为了一座孤城。  

但攻打晋阳城很不顺利,战事焦灼了近一个月,后周军依旧毫无进展。  

在此期间,各路大军的后勤保障开始捉襟见肘。  

柴荣命右仆射李谷取代符彦卿,判太原行府事。  

急调隰、慈、绛、泽、晋、潞、邢、赵、镇、定等临近河东的州县民夫运粮支援前线。  

随后,柴荣以河中节度使刘词为随驾都部署,以鄜州节度使白重赞为随驾副部署。  

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率领殿前军诸部兵马护卫皇帝车驾。  

柴荣准备亲自前往晋阳督战。  

作为内殿直的主将,李奕自然也要随驾。  

他前几天结束巡视的任务,回到潞州复命,向皇帝禀报了自己的成果。  

在半个月的时间内,李奕带人砍了几百个袭扰百姓的军卒。  

大概是由于前线的粮草紧张,很多地方藩镇的兵马,得不到足够的补给。  

而那些人又在地方上跋扈惯了,索性就自力更生,开始大肆抢掠北汉境内的百姓。  

继而演变成杀人屠村的暴行。  

除了地方藩镇的兵马,还有少部分禁军的人参与。  

甚至有些人被抓住还狡辩称:“伪汉的人不是大周的百姓,杀他们的人、抢他们的粮食没什么大不了。”  

李奕可不跟他们废话,一旦抓到全部就地砍了,倒是震慑住了不少人,抢掠百姓的事暂时平息下来。  

得知这些情况,柴荣十分生气,他再三严令不得侵扰百姓。  

可这些人却把他这个皇帝的话当放屁。  

柴荣当即下令处置了某些约束部下不力的将领。  

“奕哥儿,你真要把那陈小娘带回开封?”在前往晋阳的路上,马仁瑀还在纠结这个问题。  

先前他们在村子里处死那群贝州兵卒后。  

李奕看那些幸存的老弱妇孺挺可怜,便让他们跟着返程的运粮队伍去潞州。  

当时,他让陈小娘也跟着她们一起,谁知小娘却抓着李奕的盔甲不松手,好似生怕李奕把她抛弃一样。  

李奕搞不懂明明只是第一次见面,陈小娘为什么这么信任自己,也不怕自己是个歹人。  

难道是因为自己长得帅不像坏人?  

最后李奕好言相劝,让陈小娘安心待在潞州,等后周大军返回东京时,自己肯定会带她一起。  

想到这里,李奕随口回道:“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既答应了那老妇人,当要说到做到…”  

“况且那小娘看着还算乖顺,带回东京正好给我嫂嫂做个伴。”  

“这倒也是,嫂嫂没个一儿半女,找个伴…”  

马仁瑀虽然年纪比郭氏稍大,但他与李奕关系亲近,也跟着一起喊嫂嫂。  

不过他话说到这,意识到自己多嘴了,立马停止没再说下去。  

李奕闻言有些沉默。  

关于自己和郭氏之间的情感纠缠,他又不可能和马仁瑀直说,只当是没听见对方的话。  

五月中旬,后周皇帝柴荣率亲卫部队抵达了晋阳城。  

正值初夏时节,天气逐渐炎热,后周军队攻打晋阳城却依旧毫无进展。  

李奕带人巡视战况的时候,也被攻城的惨烈程度所震惊。  

数不清的士兵像蚂蚁一样往城墙上爬,迎接他们的是滚木、石块,以及滚烫的火油和金汁。  

很多人惨叫着跌落下来,在地面上疯狂打滚,剧烈燃烧的火油让他们痛不欲生,不用多久就会变成一具焦黑的尸体。  

就算有人侥幸登上城墙,面对的却是几十倍的守军,要么被推下墙摔成一滩肉泥,要么三两下就会被砍得不成人形。  

谁都想抢那先登的天大功劳,可登上去站不住脚,那也只能是白送性命。  

城墙底下,推着冲车和攻城锤的士兵,冒着箭雨和碎石滚木往前冲。  

但等冲到了城门跟前人员已经折损大半。  

这时,城门两边特意露出来的石洞,从里面泼出来大量的火油,瞬间就把士兵们变成一个个火球,哀嚎着四散奔逃。  

木制的冲车和攻城锤很快化为一堆熊熊燃烧的柴火。  

远远望去,晋阳城外到处烟尘滚滚,漫天的箭矢和飞石,如同遮天蔽日的弹幕,落在后周军的人马之中。  

眼前的场景让李奕不免想起一句话:  

“将不恤兵而蚁附登城,兵士亡其八九者不拔,徒伤性命则劳民财,盖以家家披孝矣…”  

都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自古以来,守城都要比攻城更容易。  

想要最小的代价拿下一座城池,唯有劝降,不然就要准备好付出巨大的代价强攻。  

后周军前期能那般迅速的收服晋阳周边的州县,大多都是北汉的守军主动开门投降的。  

而如今轮到攻打晋阳城,北汉主刘崇显然是要顽抗到底。  

晋阳。  

从汉朝开始就是北方的边防重镇,汉高祖刘邦改太原郡为韩国,设都城在晋阳。  

之后刘邦又改其为代国,封给了自己的第四子刘恒,也就是后来的汉文帝。  

等到南北朝时期,北魏权臣高欢就是在晋阳起家,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隋唐时更不用说,李渊父子从晋阳起兵,乃至于有了后来的煌煌大唐。  

而到了五代的乱世,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