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畜生行径(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命内殿直都指挥使李奕,为前营诸路安民巡检使,督管河东左近各部将士,凡侵民扰闹地方者,依军法酌情处置…”  

柴荣给李奕下达了新任务,这算是临时的差遣,主要负责监督后周军各部,不要打扰到地方百姓。  

五代时期,军队抢掠百姓的事情太常见了,打赢了抢打输了也抢,比山匪恶霸还要凶恶。  

虽说后周禁军的军纪稍微好一些,但依旧免不了有抢掠的事情发生。  

更别说那些被征调的藩镇兵马,在地方上作威作福惯了,杀人放火简直家常便饭。  

所以柴荣给了李奕这个差遣,大概也是有这方面的考虑。  

得了命令,李奕当即率领两百亲兵朝着晋阳城的方向沿途巡视。  

李奕身为一军主将,拥有自己的亲兵卫队。  

而这些人里面,除了他原来手下的左二班,以及马仁瑀手下右一班的残存人马。  

他还从内殿直中挑选了自己比较熟络的一些士卒。  

加在一起凑足了两百余人。  

“李都使,陛下怎么派给咱们这破差事,还不如让咱们到晋阳去攻城呢。”  

马仁瑀在有人的场合时,他还是很懂规矩的,以军职称呼李奕,不像私下里那样喊“奕哥儿”。  

听了他的话,李奕随口道:“你胳膊的伤还没好利索,就想着去送死吗?到时被滚烫的金汁浇了一身,死了都被人嫌弃。”  

“这点伤早没事了。”  

马仁瑀一只手拉着缰绳,抬起左胳膊抡了一圈,大概是幅度太大扯到伤口,下意识倒吸一口冷气。  

但他犹自嘴硬道,“攻城又不用我自个儿往上冲,前线的人马如今势如破竹,连下伪汉好几座州城,这天大的功劳都被别人捡了去。”  

马仁瑀确实很羡慕前线的军队,攻打北汉才不过十多天,各路部队已经是捷报频传。  

左路的河中节度使王彦超和保义节度使韩通,短短数天就拿下了北汉的汾、石二州。  

密州防御使田琼也攻下了泌州。  

右路的莱州防御使康延沼同样也拿下了辽州。  

而卫王符彦卿更是宝刀未老,长途奔袭收服北汉的岚、宪二州。  

据说晋阳北边的代、忻二州也快要拿下了。  

北汉的各个州县基本都是望风而降。  

只剩太原门户的隆州还在负隅顽抗,一旦隆州也被破,后周的兵锋将直指晋阳城。  

或许在马仁瑀看来,攻打北汉就是去捡功劳的,他自然很着急。  

不过李奕却没这么乐观…但也未必。  

虽然历史上柴荣耀武晋阳,企图趁胜灭了北汉,最终却以失败而告终。  

但或许自己这个小小蝴蝶扇动的翅膀,改变了原有的历史轨迹也说不定?  

李奕的这种想法并非凭空产生。  

毕竟马仁瑀、马全乂…甚至于赵匡胤,他们的封赏都因自己的出现,导致和历史上有了很大差别。  

总不可能史料中记载的都是假的吧?  

李奕不太确定自己是否影响了历史走向,又或者自己能对历史走向造成多大影响?  

但说不准后周真能一举灭了北汉…  

大半日后,李奕率领人马进入了北汉的泌州境内。  

此时,泌州已经被后周大军拿下。  

沿途大路上运输粮草的队伍络绎不绝,正送往在前线作战的各个部队。  

李奕跟着其中一支向汾州运粮的队伍北上。  

半路遇到正巡视督运粮草的右仆射李谷,想着对方好歹也是郭威任命的宰相之一,李奕便主动去跟他攀谈了几句。  

李谷倒也没摆什么架子,还对李奕的功劳大加赞赏。  

说起来也好笑,高平之战时李谷本来是跟在皇帝身边的。  

没想到却被乱军给冲散了,他被迫藏匿于山谷内,躲了两天两夜才被柴荣派人找回来。  

好在李谷还算幸运,不像北汉枢密副使王延嗣那般,让一个无名小卒顺手给砍了。  

随后,李奕拜别了李谷,继续跟着运粮队伍北上。  

等到了阴地关附近,听闻石州周边有藩镇来的兵马袭扰百姓。  

想到皇帝交给自己的任务,李奕当即脱离运粮大队,带着人快马加鞭赶往石州。  

这日下午,距离石州城还有十几里,眼见大伙儿风尘仆仆一路急赶,都有些疲累。  

李奕索性决定暂时停下,就地休息一会儿,顺便吃点干粮垫吧垫吧。  

不过为了安全起见,他让十几名亲兵散出去戒备,防止附近出现北汉的人马。  

虽说后周大军基本已经控制住了石州全境。  

但难免会有小部分散兵游勇乱窜。  

小心谨慎些总没什么错。  

“他娘的,整天不是麦饼就是麦饭,嘴里都淡出个鸟来!”  

马仁瑀用刀把麦饼砸开,伸手递给李奕一半,嘴里还忍不住抱怨道。  

“等回了东京,我要大吃大喝个三天三夜,把这些天的都给补回来!”  

李奕没去搭话,接过麦饼放在嘴里啃了一口…啊呸!这玩意确实不好吃。  

麦饼又干又硬,加工的也很粗糙,啃起来废牙不说,也不好下咽。  

嚼的时候会分泌大量唾液,若没有凉水就着吃,非得被硬生生噎死。  

最好还是搭配热汤泡着吃,口感才会好上不少。  

可惜在这赶路的间隙,没有时间也没那条件生火熬汤。  

凑合着填饱肚子就得了。  

李奕喝掉一壶凉水才勉强吃完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