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欲望与克制(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内殿直都虞侯!  

马仁瑀的封赏倒是挺出乎李奕的预料。  

难怪他也能待在中军营帐里跟皇帝共餐…内殿直都虞侯比军都指挥使略低,按理说马仁瑀没资格跟皇帝共餐,或许是因为他功劳排序比较靠前。  

而且当时营帐里也不止马仁瑀一个人没到厢一级。  

譬如殿前右番行首马全乂,被提拔为散都指挥使,只相当于军都指挥使一级。  

但他也被留在营帐里和皇帝共餐。  

说起来,五代时期的军职真特么的乱,不提地方藩镇那些名不副实的什么马步虞侯、牙内提点军使。  

单说后周禁军内部的编制,都虞侯和都虞侯,都指挥使和都指挥使,互相之间的差别也挺大。  

就像是殿前军麾下的内殿直、外殿直、散员、散指挥等部队。  

明明大家都一样有独立的军号。  

可内、外殿直的都指挥使相当于厢都虞侯,而散员、散指挥的都指挥使就和军都指挥使差不多。  

同时,内殿直以骑兵为主,外殿直以步兵为主,由于骑军地位高于步军。  

内殿直都指挥使又比外殿直都指挥使的顺位更高。  

当然了,若是再拿去跟侍卫司麾下的龙捷、虎捷这两主力军去比较。  

那么差别就更大了。  

人家一个厢的兵力就有上万人,而李奕这个内殿直都指挥使,手下只管着三千多人。  

名义上相当于厢都虞侯,实际兵权可差得远了。  

“奕哥儿,我怎么觉得昨晚跟做梦似的?一转眼就当上了内殿直都虞侯!”  

听着身边马仁瑀的感慨,李奕倒也理解他的心情。  

这种一步登天的感觉太爽了!  

事实上,李奕获封的军职其实不是最高的,还有好几个都晋升了厢都指挥使。  

比如赵匡胤他爹赵弘殷,从铁骑第一军都指挥使,迁升到龙捷右厢都指挥使。  

但李奕的晋升跨度绝对是最大的。  

直接从都头一级干到了厢都虞侯一级。  

中间差着副指挥使、指挥使、军都虞侯、军副都指挥使、军都指挥使、厢都虞侯…跳了六个层级呢!  

李奕恨不得掰着手指头数。  

当然,很多时候晋升未必是按顺序来的,比如从指挥使跳到军都指挥使,军都指挥使跳到厢都指挥使。  

就像是赵匡胤他爹…艹!怎么又拿这个老家伙举例?  

或许是因为后世对于窝囊大宋的意难平太多。  

加之未来宋太祖的这个名头太响亮。  

李奕总是不自觉的去拿赵家比较…啊呸!瞧瞧你老赵家后代中的那些贵物,怎么能治理好江山呢?  

还特么不如交给别人…  

“奕哥儿,听说那赵匡胤被封了个散员都虞侯,也就跟我差不多,他现在怕是不敢得罪你了。”  

马仁瑀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又把话题扯到了赵匡胤身上。  

“倒是赵弘殷那老货,此番没立什么大功,也就年纪大点,资历比咱们老些,竟白捞个厢都指挥使当!”  

对于马仁瑀的这个想法,李奕很想告诉他,人家的儿子未来能当皇帝。  

儿子比老子的威胁可要大多了。  

可惜这话没法说,他只好随口道:“赵弘殷待在禁军多年,资历摆在那,本就是铁骑第一军都指挥,再进一步就是厢一级,如今又立了些战功,不论功劳大小,晋升厢都指挥使也正常。”  

“说的也是…”  

马仁瑀伸手拍掉鞋子上的泥土,抬头看见李奕一脸淡定的样子。  

他忍不住道:“奕哥儿,我总觉得你得了封赏,怎么没那么高兴呢?”  

“像我现在就恨不得马上回夏津老家,把我当了都虞侯的消息告诉我爹,好让他知道当年拦着不让我投军,差点就害了我!”  

“拦着你不也偷跑出来了?”李奕调侃道。  

都说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晋升内殿直都指挥使,李奕的激动并不比马仁瑀少。  

但他更懂得克制,他想的也更深,或者说…他的野心也更大!  

人有的时候确实很不知足。  

一开始想着挣到一百万就收手,等真有了一百万,又会想要一千万,一个亿…  

明明知道贪心不足蛇吞象,但欲望的滋生却难以控制。  

回想在出征前,李奕根本没奢望过自己能得到如今这种程度的封赏。  

而现在…他想要走得更远!  

甚至于内心深处莫名涌起一股更可怕的念头——  

或许自己有机会能走到对岸?  

想到这里,李奕连忙摇了摇头,把这可怕的念头压了下去。  

欲望是前进的动力,但同样也会变成自焚的烈火。  

路,要一步一步走…  

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  

高平之战的大胜让柴荣的信心无限膨胀。  

所以他决定要北伐晋阳,想要趁机一举灭掉北汉。  

对于皇帝的打算,很多人其实不太赞同。  

晋阳是一座坚城,不是那么好打的,更别说北汉后面还站着一个庞然大物——契丹。  

但柴荣的性格颇为执拗,正如他力排众议非要御驾亲征,打定主意的事很难听劝。  

大伙儿也只能顺着皇帝的意思来。  

三月二十九,柴荣命天雄军节度使、卫王符彦卿为河东行营都部署,兼知太原行府事。  

又以澶州节度使郭崇为行营副部署,宣徽南院使向训为行营兵马都监。  

侍卫副都指挥使李重进为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