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砸的好啊(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记者们都没想到沈一笑会有这么大的反应,下意识的往后退了退。  

不过由于这会儿围着的人太多了,最内圈的几名记者几乎都是退无可退的,一名摄像师手疾眼快,一把接住了沈一笑砸出来的书包,避免了书包与那名戴眼镜男记者的“亲密接触”。  

“野蛮!”  

“太野蛮了!!”  

“这哪像高中生,简直就是小流氓!”  

躲过一劫的男记者骂骂咧咧的往后退,生怕沈一笑再发起第二次攻击。  

“你们是记者还是来学校捣乱的啊!”  

“都让一让,别影响我们学生上学!”  

看到这边起了冲突王大爷和保安小刘赶紧拎着橡胶警棍冲了过来,记者们则是下意识的让出了一条路。  

一来王大爷和小刘确实卖力气,二来沈一笑的“暴力”举动又对记者们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  

沈一笑从那名摄像师手中拿回书包,然后一边推着自行车往学校里走,一边对后边那群记者说道:“你们不就是觉得我爸在吹牛吗!”  

“那是你们不知道我爸有多牛!”  

“三江大学,我爸一定能考上!”  

说完,沈一笑便推着自行车头也不回的进了学校。  

沈嫣然则是站在校门口补充道:“在我心里我爸是这世界上最好的父亲!”  

“他就只是想考三江大学而已,怎么就不行了?”  

“那些在网上骂他的人,与其捧着手机当键盘侠,不如拿起笔也进考场试一试!”  

“能考过我爸再说话!”  

说完,沈嫣然也潇洒的走进了学校。  

而一大早就守在这里的记者们倒是都有素材了,纷纷把刚才拍到的视频画面传回了各自的单位。  

也有不少记者当场就写起了稿子,而这些记者们不约而同的把重点放在了沈一笑用书包砸记者的事上,因为这个报道方向更有爆点。  

作为记者他们太知道什么样的新闻更吸睛了,但同时他们也知道以这个方向为侧重点的话,沈一笑很可能会遭遇网暴。  

所以有良心的记者会提一下前因,而没有良心的记者则是会添油加醋,故意引导舆论。  

比如差点被砸的王志新,他直接用了这样的标题:殴打记者!38岁高中生之子是暴力狂!  

还有记者也用了差不多的标题:高中生还是小混混?沈秋山之子当众打记者!  

王志新还当场录了一段自述视频:大家好,我是三江晚报的记者王志新,就在刚刚我遭遇了一次暴力威胁,而施暴者就是38岁大龄高中生沈秋山的儿子沈一笑,我只是正常的采访问问题,结果他却恼羞成怒,拎着十几斤重的书包向我砸来,要不是媒体同行帮忙接住了书包,我现在大概率已经在医院了。  

那么,我不禁要问了!  

是什么样的家庭环境能培养出这样暴力倾向极为严重的孩子!  

正所谓“子不教,父之过”。  

沈秋山作为父亲,是不是有直接责任?  

而从孩子的品性,我们大概也就能推断出沈秋山是个怎么样的人了!  

我认为,他所谓的考三江大学不过就是一种炒作罢了。  

不出意外的话,他下一步就是注册快音账号,然后直播带货。  

如果被我言中的话,希望大家能一起抵制这种道德败坏,且毫无底线的无耻之徒!  

眼下纸媒几乎都被淘汰了,像王志新工作的《三江晚报》也早就走下坡路了,基本都是三江本地的机关单位在付费订阅。  

而《三江晚报》也和其它传统媒体一样,主战场其实已经转移到了互联网上。  

目前《三江晚报》在快音上有35万粉丝,这个粉丝数量在三江本地媒体中算是不错的了。  

王志新录完视频,直接发回了编辑部。  

经过新媒体部门的编辑审核之后,便会发布到《三江晚报》的快音账号里了。  

而就在记者们忙活的时候。  

骑着电瓶车的沈秋山来到了学校门口,看到有这么多记者在他也非常吃惊,虽然知道昨天的采访好像“火了”,但沈秋山也没想到竟然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沈秋山!”  

一名在路边直播的网红率先发现了沈秋山,他下意识的喊了一嗓子。  

而他这一嗓子直接把所有记者的目光都吸引了过去。  

眼见当事人到了,记者立即冲过去把沈秋山围在了中间。  

“现在网友们都说你在吹牛,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你真觉得自己能考上三江大学吗?如果考不上怎么办?”  

“你今年已经38岁了,就算考上大学,毕业后都四十多了,你觉得四十多的大学毕业生有任何竞争力吗?”  

“对于你儿子打记者的事,你是怎么看的??”  

沈秋山本来是不打算搭理这帮记者的,现在嘴炮根本没意义,等高考成绩出来之后自然能把那些喷子的嘴堵上。  

但是,儿子打记者?  

这啥情况啊!  

“我儿子给谁打了?”  

沈秋山皱着眉头问了一句。  

“我!”  

王志新赶紧挤到了前面,义愤填膺的说道:“我还想问问,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呢!”  

“我就是正常采访而已,他竟然就拿书包砸我。”  

沈秋山上下打量了打量王志新,并未在他身上看到任何受伤的痕迹,便问道:“他用书包砸你哪儿了?”  

“幸好书包被别人接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