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兵祸天灾(1/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你说什么?!”  

六月十二日,坐在制胜关牙门内的郑畋没想到,他没等来秋雨,反而等来了原州的惨败。  

此刻的他脸色难看,左首与右首位的杨公庆与王式也纷纷站了起来。  

站在堂内的神策军都将连忙开口道:“今日清晨,叛军举众攻往那城,杨副使得知消息,认为叛军已然攻破平高,当即率军撤离百泉,撤往东边的临泾县。”  

“眼下叛军已经攻占平高、那城、百泉县,并分兵五千进攻泾州临泾县,举兵数万南下进攻平凉。”  

“杨监军派出快马,询问郑相是坚守还是撤军?”  

都将话音落下,郑畋摇晃身体,忍不住扶额。  

平高县可是他征调泾原镇十余万百姓,赶在刘继隆南下与高骈交锋时加紧修建出来的坚城。  

如今这座城池丢失也就罢了,那城和百泉县也被占据,只剩下平凉县和制胜关了。  

想到这里,郑畋看向王式,王式也知道他的意思,沉吟片刻后才道:  

“让杨监军撤兵制胜关吧,平凉县虽然也坚固,但粮草不足,兵员太少,无法坚守太久。”  

“为今之计,还是坚守制胜关,依靠制胜关来破敌。”  

“雨季应该快来了,那平高城能挡住叛军近半个月,制胜关最少能依靠雨季挡住叛军两个月。”  

王式这话说的不错,可郑畋却眉头紧锁:“话虽如此,可这天气着实不像要下雨的模样。”  

“这…”王式停顿片刻,而后看向杨公庆:  

“劳请杨副使询问司天台,今年的雨季究竟何时到来。”  

“某已经派人问过了。”杨公庆脸色不算好看,踌躇道:  

“司天台的官员观测天象,说雨季最迟在六月末就开始,而今距离雨季还有大半个月。”  

“倘若叛军趁此时机强攻制胜关,那制胜关恐怕…”  

杨公庆没敢继续往下说,但王式却摇头道:“我等关注雨季,刘继隆自然也会关注。”  

“制胜关易守难攻,刘继隆除非有把握赶在雨季前攻下制胜关,不然他绝不会孤注一掷的攻打制胜关。”  

“若是不出某所预料,刘继隆恐怕会主攻泾州和宁州、庆州,图谋‘彭原’。”  

所谓‘原’,其本意为关陇地区黄土高原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高地。  

这种高地四边陡,顶上平,虽然表面平坦、土层深厚,适合农耕,但由于气候、降水等问题,原地常常缺水。  

不过原地虽然缺水,但原地四周却不乏河流,所以通过肩挑手扛,亦或者打出土井等手段解决水的问题后,原地所产出的粮食,素来高产。  

关陇地区有许许多多的原地,例如后世较为出名的五丈原、白鹿原,便是关陇诸多原地的一块。  

在关陇原地中,‘彭原’即后世的董志原,是黄土高原地区中最大的一块原地,素有“八百里秦川,不如彭原边”之说。  

庆州与宁州、泾州将彭原一分为三,精华在宁州,庆州和泾州则是分了个边角料。  

饶是如此,三个州也因此养活了八九万户百姓,开元年间更是养活了五十余万口百姓。  

可以说,近半个关内道的人口,都生活在这个三个州上。  

剩下的人口,不是生活在鄜、坊二州的洛川塬,就是生活在陇州所处的周原。  

刘继隆想要攻打制胜关不容易,可若是他调转兵锋去攻打泾州、庆州和宁州,再转道进攻长安,这却并非不可能。  

想到这里,王式对郑畋提醒道:“眼下,理应提醒陛下,从长安抽调神武军和神策军,前往邠州严防死守。”  

“好!”郑畋不假思索的应下,当着二人的面写下奏表,派快马送往了长安。  

见他做完这一切后,王式才继续说道:“邠宁镇和泾州等处,应该还有一万五千左右兵马驻守。”  

“如今杨副使撤往了临泾县,但只要刘继隆南下攻取了平凉、潘原、安定等县,再见到制胜关情况,必然会转攻庆、宁二州。”  

“届时,杨副使必然会遭受叛军猛攻。”  

“泾原等镇的城墙虽然坚固,可终究是夯土城墙,与其将兵力浪费各州县,不如令杨副使率兵坚壁清野,将庆州和宁州人口强行迁徙到南边的邠州!”  

“什么?!”听到王式的话,郑畋忍不住道:“两州三十余万口百姓,若是尽数迁徙至邠州,这些百姓要如何活下去?”  

王式闻言,脸色黯然道:“某如何不清楚,只是将他们留下,必然助力叛军。”  

“届时叛军不管是继续耕种收税,亦或者强征他们为民夫,他们都将成为叛军助力。”  

“可若是迁徙离去这三十几万口百姓,哪怕不能迁徙离去,也留不下太多人口。”  

“叛军远道而来,若是没有足够的民夫,绝对无法走邠宁官道攻入关中,只有强攻制胜关或秦岭诸关这两条路。”  

王式的话,如钉子般钉在郑畋心上。  

他自然不愿意为难百姓,可局面摆在这里,他不得不好好考虑。  

见他动摇,王宁则是看向杨公庆作揖道:  

“刘继隆已经获得了原州和泾州的不少人口,但数量并不多,他主要依靠的还是秦州和朔方等处的民夫。”  

“叛军的粮草从秦州、朔方开始起运,但主要还是秦州,而秦州腹地至制胜关足有二百里,绕道邠宁至长安足有七百里。”  

“眼下的军情之中叛军阵上的民夫数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