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伐宋伐宋(1/6)
燕云,这段时间,终于也算忙好了,诸般官员一一定妥,便也是朝堂内诸般势力之间的争夺达到了平衡。
其中最主要的是燕山宣抚使并燕京知府,其人名叫王安中,这位以往是翰林院学士,后来升为翰林院学士承旨。
此人在文坛上,其实很有大名,也算是当世比较知名的词人,此人出身也是极好,乃苏门学士,早年当真拜过苏轼,今年四十八九。
王安中能得这个职位,是王黼此时在政治上的胜利,也就是说王安中乃王黼举荐,甚至可以算是王黼一党。
王黼以往没有党,自从超晋八级之后,一直在经营,终于让他经营出了一点成果,这个成果便是王安中,也是王黼头前干活真卖力,功劳苦劳也都算有,天子也照拂了一二。
如此,王黼也算在地方上有了势力范围,就是燕京之地。
只待这王安中好好干,干好了,再升迁,再升迁入东京,岂能不是王黼在朝中的一大助力?
谭稹,便也算升官了,他官职为河东河北宣抚使,全权负责整个大宋的北地防务,人也驻在燕京。
旧辽国也有一个人,名叫张觉,中过辽国的进士,本是辽国辽兴军节度副使,兵败降金,被金人赐官为临海君节度使,知平州。
最近,金国直接把平州当做了金国的南京,张觉自然而然就成了金国的南京留守。
张觉却也不安分,最近频频派人越过边境去燕京,带着私密的书信去找王安中,也找谭稹。
所为何事?
归宋!
张觉有意归宋。
王安中与谭稹自是大喜,商议几番之后,先安抚张觉,也暗自派人越境去见张觉,倒是如今这边境没什么危险,金人忙着干辽人,来去越境不算事。
自也有那禀报的公文快马到得东京去。
不免天子又与诸位相公来商议。
汇报的主角是王黼,他激动万分,正在天子面前侃侃而谈:“陛下,此我大宋天朝上国之仁德也,天下之人,无不仰慕王化,心怀故国,张觉之辈,也算读书之人,得圣贤教化,昔日随辽,辽虽外邦,但早已非蛮夷之辈,而今在金,岂是正统?自是天下正统居中,我大宋人心在此!”
王黼之语,一来是真心所想,二来,不免也是王安中之功劳要立,此事一成,王安中岂能不是天大的功勋?
凭借这一件事,王安中入京来,岂能不是高位?
往后,王黼在天子面前说点什么事来,岂不就有了一个极大的助力?
这么经营下去,总有一日,王黼也能是那蔡京之势,一语出,满场附议。
天子闻言,也看左右,便是让众人都来说说…
蔡京倒是不言,他是被动知晓这件事的,刚刚知道,还在思索。
童贯来言:“王相公,这般之事,利弊其中皆有,利自不用说,其中弊端…王相公可有思索一二?”
童贯这话,那自也不得罪人,只是提醒一二,这件事是大好事,但也还是要从长计议。
王黼立马来说:“枢相有知,此事弊端,不外乎与金人头前议定之事,不能互相招揽对方之民众,这不,咱也没去招揽啊,是那平州官员与百姓主动来的,是他们想当宋人,不是咱们招揽他们来的…如此,也并不违背头前议定之事,想那金人也无话可说。”
蔡京算是回过味来了,却也稍稍有些纠结,这件事不差,开疆拓土,总归是好事,就是这办事的人…
便也问一语:“谭相公乃边事帅臣,倒也不知他如何说?”
问的是谭稹之意,这件事自也涉及谭稹,若说这办事的人,一个是王安中,另外一个是谭稹。
真说起来,王安中是王黼的人,那谭稹自也与蔡京交好。
且谭稹如今,显然也已成势,来日这枢密院必然是谭稹的势力范围,蔡京顾虑也多,这件事到底是支持还是不支持,谭稹的意见很重要。
一来是不好随便因为一点事把谭稹得罪了,二来,谭稹如今还算尊重蔡京,算是自己人,还不到竞争对手的地步,谭稹的利益,也当维护一二。
王黼等的就是这句话,立马说道:“回太师,谭相公自是边事帅臣,岂能不愿开疆拓土?此事,谭相公自是非常支持!”
说到这里,蔡京倒也无话可说了,这天下的好处,他蔡京不可能一个人都吃得完,昔日童贯要吃,如今谭稹王黼要吃,自也都要吃上一口。
但还是童贯来说:“就怕此时恶了女真,来日不免怀恨在心!”
王黼当场就答:“岂能因为这点小事就怀恨在心,那头前我大宋还借粮二十万石与他,他们岂不感恩戴德?本是盟邦,此事也非我等主动招揽,是平州百姓与官员自己要来,他们要来,我等本着仁义之心,总不能把同族之人拒之门外,此理,到哪里都说得通!再说,女真而今战事未罢,且内政困顿,自顾不暇,有何不可?”
倒是说得在理,童贯认真去想,女真如今,还真就是战事未罢,内政困顿,真说占便宜…有便宜不占,那是王八蛋。
童贯倒也不信女真还真会因为这件事,就要动那兵戈。
他们内部的事还没搞定,还真没有能力再搞事,自当是要捏着鼻子认下。
且再去想,想那女真…
长远之事来说,女真来日,与宋,许也是大敌,岂能不趁此机会削弱一二?
童贯想来想去,便也不言了…
其中最主要的是燕山宣抚使并燕京知府,其人名叫王安中,这位以往是翰林院学士,后来升为翰林院学士承旨。
此人在文坛上,其实很有大名,也算是当世比较知名的词人,此人出身也是极好,乃苏门学士,早年当真拜过苏轼,今年四十八九。
王安中能得这个职位,是王黼此时在政治上的胜利,也就是说王安中乃王黼举荐,甚至可以算是王黼一党。
王黼以往没有党,自从超晋八级之后,一直在经营,终于让他经营出了一点成果,这个成果便是王安中,也是王黼头前干活真卖力,功劳苦劳也都算有,天子也照拂了一二。
如此,王黼也算在地方上有了势力范围,就是燕京之地。
只待这王安中好好干,干好了,再升迁,再升迁入东京,岂能不是王黼在朝中的一大助力?
谭稹,便也算升官了,他官职为河东河北宣抚使,全权负责整个大宋的北地防务,人也驻在燕京。
旧辽国也有一个人,名叫张觉,中过辽国的进士,本是辽国辽兴军节度副使,兵败降金,被金人赐官为临海君节度使,知平州。
最近,金国直接把平州当做了金国的南京,张觉自然而然就成了金国的南京留守。
张觉却也不安分,最近频频派人越过边境去燕京,带着私密的书信去找王安中,也找谭稹。
所为何事?
归宋!
张觉有意归宋。
王安中与谭稹自是大喜,商议几番之后,先安抚张觉,也暗自派人越境去见张觉,倒是如今这边境没什么危险,金人忙着干辽人,来去越境不算事。
自也有那禀报的公文快马到得东京去。
不免天子又与诸位相公来商议。
汇报的主角是王黼,他激动万分,正在天子面前侃侃而谈:“陛下,此我大宋天朝上国之仁德也,天下之人,无不仰慕王化,心怀故国,张觉之辈,也算读书之人,得圣贤教化,昔日随辽,辽虽外邦,但早已非蛮夷之辈,而今在金,岂是正统?自是天下正统居中,我大宋人心在此!”
王黼之语,一来是真心所想,二来,不免也是王安中之功劳要立,此事一成,王安中岂能不是天大的功勋?
凭借这一件事,王安中入京来,岂能不是高位?
往后,王黼在天子面前说点什么事来,岂不就有了一个极大的助力?
这么经营下去,总有一日,王黼也能是那蔡京之势,一语出,满场附议。
天子闻言,也看左右,便是让众人都来说说…
蔡京倒是不言,他是被动知晓这件事的,刚刚知道,还在思索。
童贯来言:“王相公,这般之事,利弊其中皆有,利自不用说,其中弊端…王相公可有思索一二?”
童贯这话,那自也不得罪人,只是提醒一二,这件事是大好事,但也还是要从长计议。
王黼立马来说:“枢相有知,此事弊端,不外乎与金人头前议定之事,不能互相招揽对方之民众,这不,咱也没去招揽啊,是那平州官员与百姓主动来的,是他们想当宋人,不是咱们招揽他们来的…如此,也并不违背头前议定之事,想那金人也无话可说。”
蔡京算是回过味来了,却也稍稍有些纠结,这件事不差,开疆拓土,总归是好事,就是这办事的人…
便也问一语:“谭相公乃边事帅臣,倒也不知他如何说?”
问的是谭稹之意,这件事自也涉及谭稹,若说这办事的人,一个是王安中,另外一个是谭稹。
真说起来,王安中是王黼的人,那谭稹自也与蔡京交好。
且谭稹如今,显然也已成势,来日这枢密院必然是谭稹的势力范围,蔡京顾虑也多,这件事到底是支持还是不支持,谭稹的意见很重要。
一来是不好随便因为一点事把谭稹得罪了,二来,谭稹如今还算尊重蔡京,算是自己人,还不到竞争对手的地步,谭稹的利益,也当维护一二。
王黼等的就是这句话,立马说道:“回太师,谭相公自是边事帅臣,岂能不愿开疆拓土?此事,谭相公自是非常支持!”
说到这里,蔡京倒也无话可说了,这天下的好处,他蔡京不可能一个人都吃得完,昔日童贯要吃,如今谭稹王黼要吃,自也都要吃上一口。
但还是童贯来说:“就怕此时恶了女真,来日不免怀恨在心!”
王黼当场就答:“岂能因为这点小事就怀恨在心,那头前我大宋还借粮二十万石与他,他们岂不感恩戴德?本是盟邦,此事也非我等主动招揽,是平州百姓与官员自己要来,他们要来,我等本着仁义之心,总不能把同族之人拒之门外,此理,到哪里都说得通!再说,女真而今战事未罢,且内政困顿,自顾不暇,有何不可?”
倒是说得在理,童贯认真去想,女真如今,还真就是战事未罢,内政困顿,真说占便宜…有便宜不占,那是王八蛋。
童贯倒也不信女真还真会因为这件事,就要动那兵戈。
他们内部的事还没搞定,还真没有能力再搞事,自当是要捏着鼻子认下。
且再去想,想那女真…
长远之事来说,女真来日,与宋,许也是大敌,岂能不趁此机会削弱一二?
童贯想来想去,便也不言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