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五章 海天盛宴(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历代文人骚客留下了不少礼赞大海的诗篇: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但是我们的祖宗在根子上是面朝黄土的一群人。他们笔下的大海不是日月星辰的陪衬,就是家国情怀的背景。  

不客气的说,不以大海为生的民族读不懂大海的美。  

座驾冲出“鹅公湾隧道“的那一刻,一片海扑面而来。虽然在海滨城市长大,鲤宪从来没有如此用心去看过这片海。尤其是属于留仙洞人的这片海。  

这里没有人头攒动的海滨浴场;没有被豪华酒店圈禁的沙滩;没有沦为奢靡的游艇俱乐部;也没有被开发成俗不可耐的度假村。  

这里是留仙洞人的祖海,一片生机勃勃的海上田园!  

车辆驶离高速,沿着一条盘曲而下的公路可以俯瞰古老静谧的渔村。渔村三面环山,一面是深入大陆腹地的浅水湾。天然的屏障护佑着古渔村的宁静,似乎千百年来都不曾被打扰过。  

与无数早已凋敝的渔村不同,这个村落是活着的。海岸边有晒海盐的盐田,家家户户门前还晒着渔网。渔人码头上一艘满载而归的渔船正在卸下渔获。  

如果说非要找到夸父叛族留下的遗迹,恐怕就是房前屋后的几株桃树三三两两散落,远不及果林中的荔枝、龙眼树繁茂。毕竟深川这一方水土无法结出香甜的大桃。  

鲤宪不解地问桃小萌:  

“深川的渔村基本上都不复存在了,你们留仙洞人的老村是怎么保留下来的?”  

桃小萌谈起往事来如数家珍。原来留仙洞桃氏是深川有名的大家族,现在居住留仙洞新村的这一支是在几十年前迁出的。  

为了维系家族血脉情谊,桃仁和村长大年初一都会带领族人回归老村。桃氏子孙们共享海天盛宴,几十年来从未间断。  

说来也奇怪,深川这几十年的巨变可谓沧海桑田。城市的扩张在急剧吞没一座座生气盎然的村落,来不及改造的区域便成了新留仙洞村这样的城中村。  

距离城区几十公里外的大鹏湾原本是宁静的世外桃源,可是深川城区人口的扩张让大鹏湾变身城市后花园。  

本地村民开客栈民宿、烤窑鸡、办农家乐收入不菲。有的干脆把地卖给开发商盖酒店,拿了钱举家移民。  

龙sir的社会经验比鲤宪丰富的多,他一眼看出了问题:  

”这个留仙洞老渔村闹中取静,风景宜人。海边的百年红树林也很有味道。这块肥肉竟然没有被盯上?”  

桃小萌摇摇头:  

“其实还是有人来找我们谈的。补偿政策也让不少人动心,不过最终还是要族群里的老人说了算!”  

龙sir不服气道:  

“宗族关系再密切,也抵不过现实利益吧。如果大多数人都原因迁移,族长的权威也挡不住的。”  

桃小萌耸耸肩:  

“大人的事情轮不到我们女仔插话,我只是听说最终是开发商主动放弃的…”  

鲤宪在一旁点头插话:  

“开发商喜欢水清沙幼的海滩!因为那样才能建设豪华酒店,可以挣大钱!这里的滩涂遍布乱石与红树林,商业开发价值不大。反倒是成了驴友徒步穿越的天堂!”  

桃小萌撇撇嘴:  

“眼看着临近村庄清一色的沙滩、烧烤、摩托艇,村民们逐渐清醒了。这种日子绝不是他们想要的。除了用自家种养的窑鸡蔬菜招待偶尔上门的徒步客,乡亲们也不再赚其它外快。  

鲤宪不禁感叹:  

“不管是新老留仙洞村,‘违心做工’的戒律都被严格遵守着。”  

龙sir大惑不解:  

“在深川做包租公,子孙后代都能开上法拉利有何不好?难道就为了不违反‘违心做工’的祖训,世代做脸皮又黑又皴的渔民?这算哪门子‘快乐为劳动之本’?”  

鲤宪笑了笑,回头问桃小萌:  

“小萌老师,告诉龙sir你们村口牌坊上写着什么?”  

桃小萌水灵的双眸子翻了两下,凭着记忆回忆道:  

“好像是…大地安好,积万物最大福报。岁月静美,做百年至善人家!“  

龙sir笑了:  

“难道这里的桃氏子孙就为了这句话坚守到今天?”  

鲤宪点点头:  

“大地安好是万物最大的福报。而这片海上田园,就是全体留仙洞人的母亲。这里是先祖的避风港,后代赖以生息的风水宝地。留仙洞人并非畏惧报应诅咒,而是他们坚信母爱是绝对不能挥霍透支的!”  

龙sir恍然大悟:  

“桃仁和村长总是说挥霍土地的福报,就会迫使更多的人‘违心做工’。难怪他们多年来善待租房客,把他们变成留仙洞村的新居民。他们的口号是‘来了就是留仙人’,这句话曾经感染了整个深川!”  

桃小萌不懂两个大男人的高谈阔论,她将自己心爱的吊坠送给了小囡做新年礼物。鲤宪接过来看了一眼,上面赫然写着:福地福人居…  

车辆穿过了一片夹杂着百年古樟树、古榕树的密林小路,直接开到了村落的海滩边!碧绿的浅水湾风平浪静,透过全景天窗便看见开阔天空。鲤小囡把头伸出汽车天窗大喊:  

“桃爷爷,小囡来给您拜年了!”  

此刻海滩边的空地上足足摆满了上百桌酒席,桃村长正紧张地主持着山海盛宴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