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章 走淳于(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第472章走淳于严朗高呼:“投降免死!”  

魏军骑兵皆降。  

严朗留下百余骑收纳降卒,率其余骑兵追着严敬杀到东武阳城下。  

可惜严敬已关了城门,严朗未能冲入城去。  

严朗派骑兵遮断四门,防止走漏消息,等吕虔步卒赶上。  

城中魏兵不少,但看到城下黑压压的敌军和成队成队的俘虏,士气跌到极点。  

臧洪旧部在汉军细作的鼓动下突然作乱,杀人放火,冲击城门。  

吕虔趁机猛攻,一举攻入城中。  

严敬被围在城墙角落,手执长戟,欲投降,又犹豫不决。  

汉兵立功心切,不等他有所决断,一声呐喊冲上前去,将他斩杀,割了首级。  

吕虔派于禁返身南渡黄河,攻苍亭津。  

之前败走的汉军苍亭守将杨喜卷土重来,大张旗鼓,夹击魏兵。  

魏兵见北岸渡口大营告破,士气涣散,弃苍亭津渡而走。  

于禁奋勇追杀,斩杀千余人,俘获两千余,其余皆逃散。  

于禁再次北渡黄河,至东武阳,与吕虔汇合。  

吕虔在东武阳休整两日,悉军而出,直奔卫国、顿丘。  

先发檄文,号称五万大军,命令淳于琼弃械投降,可保性命。若主动攻击沮授,戴罪立功,大将可授,封侯有望。  

位于濮阴渡的淳于琼闻讯,心胆俱裂,立即命令撤军,回防顿丘。  

魏合遂率平虏一师及屯田兵,合计五千人,轻松渡过黄河,占领濮阴渡,北上与吕虔汇合。  

魏合打着吕虔的旗号,五千人号称五万,广树军帜,大张旗鼓,扬声将攻顿丘。  

淳于琼不敢出城。  

吕虔悄然向西南挺进。  

沮授刚刚领三万兵出发,不到两日,还没到达黎阳,就收到严敬军败的消息,顿时脸色铁青。  

而延津守将苏溥飞骑急报,关羽在延津、棘津、文石津三处渡口发动全面猛攻,汉兵延绵数里,几乎将黄河遮蔽,汉军旗号更有摧锋、陷阵二军,战力惊人,守兵不能抵挡。  

严敬败死,吕虔西来,关羽北渡,而淳于琼屯兵顿丘,有摇摆不定、向北撤退之意,最危险的变成自己了。  

如果淳于琼不能牵制住吕虔,自己将会受到三面攻击。  

西边的许褚,南边的关羽,东边的吕虔。  

吕虔若阻断荡水或淇水,切断自己与邺都之间的通路,自己将被困死在河内,无路可走。  

荡阴,成了决定胜负的关键。  

如果荡阴掌握在淳于琼手中,沮授向北与他汇合,仍旧牢牢守住邺都的南大门。  

如果荡阴为吕虔所据,形势就急转而下了。  

延津到荡阴一百三十里,顿丘到荡阴一百四十里,距离差不多,然而吕虔是轻骑急进,自己则是大军迤逦,除非自己也率骑兵奔到荡阴,但这要放弃两三万步卒,这个决定怎能仓促做得出?!  

沮授派飞骑送信给淳于琼,命其务必拦住吕虔。  

淳于琼私心是有的,但让他坐视沮授败亡,他确实做不出来。在被魏合吓阻了两天后,他渐渐看出当面敌人最多万人上下,不可能攻破顿丘,自己安全得很。  

那么敌人主力去了哪里?  

肯定是去找沮授麻烦去了。  

淳于琼遂留一万人守顿丘,亲率四万兵西上,欲与沮授合兵。  

淳于琼的盘算是,单独跟吕虔作战,成败难知,不如跟沮授抱团,两人合起来近七八万大军,刘备再大的胃口,也休想一下子歼灭这么大的军团。  

淳于琼兵至萧阳聚,接到邺都传来的急诏,顿时大惊失色。  

诏书上说一支贼军经常山、入巨鹿,兵锋直指邺都!  

所过残破,如入无人之境。  

可不正是无人之境?  

魏国大军都布在前线,腹心之地哪有什么军队?  

听说敌将乃是臧霸、张燕。  

淳于琼怒骂韩荀无能。  

韩荀扼守常山,怎么会放臧霸突入进来?  

诏书中命令淳于琼速速调兵北上,拱卫邺都,剿灭臧霸,立即动身,不得有误。  

当然前线也要留守军队,不可让刘军攻破黄河防线。  

这是典型的既要又要。  

淳于琼表示臣只能顾及一头了。  

他派人给沮授送了一封信,告知邺都告急,然后下令全军转向,往北急进。  

沮授得信后良久不语。  

手一颤,书信掉落在地。  

沮鹄吃了一惊,弯腰将书信捡起,看了一遍,脸色大变。  

淳于琼走了,邺都之南便只剩下沮授一支孤军。  

而刘备通过各种调动,在这河内之地形成了优势兵力。  

刘备的目标已然摆在明处——那就是沮授!  

章武三年秋,九月,许褚、朱樟等六军击破魏将王升,渡过沁水,舍武德不攻,进逼修武。  

朱樟轻装疾进,斜趋延津,威胁延津守将苏溥侧翼。  

关羽则是从正面猛攻渡口。  

苏溥顶不住压力,放弃渡口,向北撤退。  

关羽全军渡河,紧追不舍。  

沮授与吕虔争分夺秒向荡阴进军。  

沮授从延津提前东下,向东北方向走了两日,紧急转向北行,省了一些路。  

吕虔才到繁阳,接到斥候报告后,眼看着无法在荡水拦住沮授,索性绕过黄泽,急扑到洹水北岸,构筑工事,等待沮授到来。  

数日后,沮授军至洹水。  

通往邺都的大道,洹水桥头,汉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