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袭严敬(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第471章袭严敬濮阴渡。黄河北岸称濮阴渡,南岸称濮阳渡。  

平虏军一师师长魏合率本师一千五百人,以及兵部调集的屯田兵五千人,扼守渡口。  

原在此处的平虏军其余二师、宣武军以及清平左军,都已悄悄西上延津,归属关羽直接指挥。这样关羽有接近六军,加上兵部调集的屯田兵,差不多四万人。  

魏合曾在讨灭袁术之战中立下大功,原为军司马,军衔改革后,魏合为上校尉、师长。  

面对淳于琼的试探攻击,魏合先是放任魏军搭建浮桥,任其渡过千余人,然后率领平虏一师猛烈攻击。  

魏合身先士卒,怒吼陷阵。  

平虏军将士无不一以当士,奋身杀敌。  

其余汉军鼓声如雷,呐喊助威。  

魏军大败。  

三百多人被当场斩杀,其余仓皇沿浮桥逃回北岸,  

魏合并不破坏浮桥,反而令人在南岸让出一片空地,向魏军大吼道:“愿送死者可前斗!”  

汉军高声喊杀,魏军夺气。  

夫战,勇气也。  

又曰,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淳于琼本是庸将懦将,见弱则进,遇强则怯,刚才又派的是不受他待见的异己部队进行试探攻击。  

渡河进攻的魏兵明知主将将自己视为炮灰,没有一鼓作气投入大军南渡的意思,士气极低,自然显得不堪一击。  

还是这些魏军士兵,如果换成张合来统领,那绝对是另一个表现。  

当然,如果不是淳于琼当面,魏合也不敢如此做派了。  

在刘军专业化情报渗透下,魏军不能说是个筛子,但也漏洞百出。  

魏合对淳于琼动向一清二楚,淳于琼对魏合却一片迷雾。  

这还怎么打呢?  

淳于琼又试探着攻击了几次,都被魏合强势击退,遂收兵不攻,派人送信给沮授:  

“某日夜攻击濮阳,刘贼损伤惨重,不日必克濮阳,绕击关羽后背。”  

严敬驻守刚收复不久的东武阳。  

臧洪去年据东武阳反袁绍,袁绍派沮授讨之。  

关羽救援,反为沮授击退。  

其时刘备忙着平定西汉韩遂,无暇北顾。  

沮授终于击破东武阳,斩杀臧洪。  

严敬统兵两万,镇东武阳,并在茌平、苍亭一线与刘备军对峙。  

严敬名义上并不归属沮授指挥,但他麾下士兵是刚从沮授麾下划给他统领。沮授在军士中威信素着,严敬却是个常败将军,在军中威信极低,全靠着职位和袁绍宠信才勉强让士兵听命。  

公元193年,公孙瓒、田豫攻冀州,河间相严敬战事不利,免职。  

公元194年,严敬起复后率兵跟随袁绍自上党攻河东,为高顺所破,一万兵仅剩两千人,差点被袁绍诛杀。  

如今随着袁绍进位魏公、魏王、称帝,作为袁绍豫州老乡的严敬又慢慢爬了上来。  

接到沮授措辞严厉的书信,严敬不敢不听,下令猛攻苍亭津。  

苍亭津守卫兵力不足。  

严敬付出不小伤亡后,终于将之攻破。  

汉军守将杨喜率三四百人退走。  

严敬大喜,派人向沮授报信:“幸赖陛下神威,将士用命,终破顽敌,占据河南,或西上攻击关羽后背,攻破兖州,或东下突袭吕虔侧翼,夺取青州,皆可行也。如何行止,请车骑指点。”  

在沮授回信之前,严敬派数千人在苍亭津修筑坞壁,防止汉军再次前来夺取,又大修浮桥,保障后路,喜滋滋地等待着沮授军令。  

他自己是绝不敢倾军过河的。  

沮授收到淳于琼和严敬先后发来的军报,皱眉思索。  

淳于琼是个老油条,说是浴血作战,不可相信。  

严敬说夺下苍亭津,应该属实。那么苍亭津作为一处重要渡口,为何这么容易被严敬攻下?  

严敬的兵力远逊于淳于琼,其能力也不比淳于琼强到哪里去。  

是否其中有诈?  

那么汉军故意让严敬袭取渡口的意义何在?  

严敬在黄河南岸站稳脚跟,手中可用之兵至少一万五千,他南可以下东平、山阳,威胁刘备都城中京,西可以绕击濮阳、白马,与自己合击关羽,就算不能一举将关羽歼灭,也能给予其重大杀伤。  

刘备会出现如此重大疏忽么?  

沮授命沮鹄拿过地图,摊开,凝视着汉魏局势,脑中电转。  

刘备若想击败魏国,必须先拿下河洛一线。  

而河洛魏军主力就在自己、淳于琼和严敬手中,合计十二三万人。  

那么刘备的目标只能是自己三人中的一个。  

“严敬有危!”  

一个念头浮上沮授心头。  

虽然还不知道危险何来。  

刘备的兵力就这么多,不可能凭空出现。  

谁还能对严敬制造致命的杀伤?  

沮授手指划过地图,向东滑动,点在平原郡。  

会是面对鲜于辅、审配、苏由三四万大军的吕虔么?  

吕虔不到两万人,如何能够分得出兵力?  

鲜于辅或有观望之心,但审配对陛下忠心耿耿,绝不可能看到吕虔出现兵力空虚而不进攻啊!  

沮授派人飞骑向审配传信,让他注意吕虔动静。  

现在阎柔军败,河内已失,沮授所派偏师仅能靠着沁水勉强阻拦住许褚等军,一旦许褚渡过沁水,将可与关羽合击自己。  

那时关羽所能调动的总兵力将达到七八万人,实力绝对在自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