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败阎柔(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第470章败阎柔射声军箭如雨下,硬生生将三千怀县兵射杀大半。  

怀县守将欲逃不得,被当场射死。  

其余残兵数百人放下武器,跪地请降。  

阎柔几次冲锋都未能冲破汉兵拦截,眼睁睁地看着怀县守兵覆灭。  

朱樟派参军陈容向阎柔喊话,劝他投降。  

阎柔回顾左右,道:“我边地鄙陋之人,身受陛下厚恩,义不能降,将死战以报陛下。君等不必随我送死。”  

左右皆道:“将军是何言也?将军若死战,我等又何惜此身?死生有命,唯战而已。”  

阎柔见左右斗志仍在,心中略安,定一定神,咬牙道:“我等身处平原,无险可守。  

贼围我数重,又有强弩。  

我若困守下去,正中贼人下怀,亦难支撑到车骑援兵来救。  

唯有趁其营栅壕堑尚未齐备,奋死突围,方有一线生机!  

君等可愿随我?”  

左右皆呼道:“突围!求活!”  

阎柔于是命一将率兵五千继续攻击太史慈、黄忠,另一将率五千兵攻朱樟,自己率两千多骑兵待机而动。  

魏兵拼命,汉兵压力陡升。  

阎柔耐心观望战场形势,看到朱樟、许褚两军之间似乎存在些许缝隙,当机立断,大吼道:“杀!”策马奔出。  

两千骑兵紧随其后,猛扑朱樟、许褚两军结合部。  

兵法云,归师勿额。又有俗语说一人拼命,百人难当。  

朱樟、许褚两军以步卒为主,虽然勇猛善战,但机动力毕竟比不上阎柔的骑兵。  

阎柔以命搏命,奋不顾身,在付出半数骑兵或被击杀或遭俘虏的代价后,终于率领千余骑突围而出,绕了个弯,向东狂奔而去。  

许褚五军歼敌三千多,俘虏七八千人,可谓大胜,但没有擒获阎柔,未竟全功,扼腕不已。  

温县阎志闻讯大惊。  

他原有五千兵,与司马俱翊武军恶战,损伤不小,可战之士不过三四千人,已成惊弓之鸟。  

他有两个选择,一是在温县固守待援,等待沮授率大军前来;二是突围。  

面临司马俱一军的攻击,阎志都疲于防守,又如何敢顽抗汉兵主力?  

他不顾左右阻拦,下令突围。  

可惜这个讯息是汉兵故意延迟几天才透露给他的。这时包围圈已经布好,就等着阎志踩进去。  

阎柔是野外被围,阎志则有温县城可以防御,两者境况大大不同。前者是不得不突围,后者放弃坚城却正落入汉军彀中。  

阎志一马当先,猛攻翊武军。  

汉军一冲即破。  

阎志大喜,然而刚渡过济水,四面八方鼓声大作,旗帜招展,陷入重围之中。  

后方的司马俱放阎志出城后,轻松夺取温县,留一千多兵守城,亲率三千兵衔尾追击。  

斥候向阎志报告敌军规模,除了背后翊武军,面前还有横野、扬武、先登、射声、鹰扬五个番号,数万大军,将阎志临时构筑的营地围得水泄不通。  

阎志军上下皆颓然。  

扬武军参军陈容亲自入阎志营中,摇动三尺不烂之舌,说阎志投降。  

阎志犹豫难决。  

其谋士薛康之前劝说阎志固守温县,阎志不从,如今见形格势禁,已是回天无力,便劝阎志道:  

“如今地处平原,无险可守,敌军势大,若欲顽抗,不旋踵必覆灭矣。将军不如保全此身,再做打算。”  

阎志道:“若我降,家兄恐遭魏主所害,且我家眷皆在幽州,必有诛灭之危。为之奈何?”  

薛康劝道:“右将军尚有将士数千,如今身在车骑军中,处于前线,魏主焉敢随意戕害?  

将军家眷虽在幽州,幽州主事者乃前将军蒋奇。汉魏相争,鹿死谁手,尚未可知。蒋奇处事圆滑,将军若投汉,其怎敢贸然杀害将军家眷?就不怕汉胜魏败,将军日后将其清算么?”  

阎志颔首。  

投汉一念起,顿觉天地宽。  

阎志肉坦出营,向汉军投降。  

陈容得知阎志谋士薛康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后,不隐其功,上报朝廷。  

军情很快送到洛阳。  

刘备收到阎柔军败、阎志投降的消息,大喜,任命阎志为裨将,继续统领其军,暂编二师,三千余人,以薛康为参军,留任阎志军中。  

贾诩对刘备道:“陛下,阎柔败军,必不敢回邺都,只有投奔沮授。可离之。”  

刘备一点就通,命高权在魏境散布谣言。  

当日沮授接到阎柔军报,急忙派人向他发出警示,命其小心不要身处野外,免遭刘军伏击。  

使者出发后,沮授算算时间,发兵救援阎柔已来不及,但也只得派出一万兵西上,告诫统兵大将马延若能救则救,不能救务必要扼守沁水,不得放刘军轻松通过。  

西边许褚若要吞下阎柔,必然集合大军,那么当前关羽兵力就会空虚,沮授立即下令猛攻关羽。  

沮授判断关羽兵力最多两万人,自己麾下步骑五万,足以破之。  

然而一打之下,居然打不动。  

关羽不仅不守,反而敢与沮授对攻。  

双方鏖战数日,不分胜负,双方实力也很难隐瞒住。关羽士兵数量当在四万多人,比沮授少不了多少。  

阎柔率残兵到来,明确告知沮授许褚等共六军三万多人。  

那么关羽兵从何来?  

自然只能是濮阳、苍亭等处。  

沮授遂派人飞书二将,请淳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