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三章:冬战(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赵长青在两国战场上,前前后后共计投入了一百五十万大军。  

几乎已经是魏国绝大部分家底了。  

而且,这次过冬的物资,非常丰厚,棉衣棉被等物一应具有。  

倾尽全国之力筹备,其目的,就是要让远在边关的将士们日子好过一些。  

当然了,魏国这场大年关,可就不好过了。  

不过全国上下的老百姓们都出奇的支持。  

这要是换做其他国家的老百姓们,早就将朝廷暗地里骂了一个遍了。  

赵云在接到过冬物资后,就已经开始长途跋涉。  

在经过落霞谷的时候,李义君麾下的探子打探到了他的军队。  

根据军队的前进方向,李义君推断出,赵云这是要直接绕过自己,行险路,然后进攻凉国都城陵州。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李义君紧急在营帐中召来诸将商讨如何制衡赵云。  

在李义君的阵营里,有两位陆地神仙,都是凉国的江湖宗师。  

将领中,无人晋入陆地神仙境界。  

他们面对赵云,不敢说有绝对的把握。  

因为世间都在流传,说是赵云已经晋入了陆地神仙境界。  

面对这位老牌的将军,他们避之锋芒还来不及,怎么可能会傻乎乎的撞上去。  

李义君知道众将士的想法,面对魏军的五虎上将,他不放心交给任何一位将军,但是,他自己又不能去。  

于是,只能向他们说道:“谁愿意主动领兵伏击赵云,阻止他跨过落霞谷?只要能够不让赵云进攻京城,待凉国诸城守备军集结完毕之后,就是我们大获全胜之时。”  

诸将议论纷纷。  

李义君心乱如麻。  

听他们的声音,好像都是畏惧赵云如虎。  

他无奈道:“本相还要操持大阵,无法迎击赵云。在落霞谷以东,是一片从未有人迹的原始峡谷,在那里摆下伏军,定能让赵云部有来无回!”  

诸将还是无人应声。  

风险太大。  

近年来,魏国五虎将的名头一日胜过一日,这仗,是真的没法打。  

有时就连李义君都在胡思乱想,为什么魏国的人才居然这么多。  

五虎将,单拉出来一位,可都是震古烁今的人才啊!  

是能够撑起一个国家的人物。  

通常这种人物,一个国家出现一位,就很了不得了。  

难道,合该魏国天命所归吗?  

李义君已经对眼前这些人失望透顶了。  

自己都说出来拖延赵云的办法了,这些人还不敢上阵,真是将畏死国将亡啊!  

有一位将领,名叫陈纲,至始至终,他都没有和诸位将士一样在商谈有关赵云之事。  

似是在考虑。  

忧虑良久,他向李义君作揖道:“丞相,正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不知道若是击退赵云,朝廷当中,该会如何赏赐?”  

李义君知道他,曾经打过一些胜仗,倒也算是知兵,在眼前诸多将领中,倒也算是出类拔萃,只不过,武艺不显,他说道:“若是击退赵云,本相上请陛下,给予爵位。”  

爵位!  

这让很多人都动心了。  

不过,赵云是一座大山!  

压得他们全部都喘不过来气!  

但是,陈纲却领了这么一个难办的差事,道:“既然如此,那么就由末将率领大军,阻击赵云!”  

李义君皱了皱眉头道:“本相知你,虽然会行军打仗,但是,毕竟不精于武道,而那赵云,可是陆地神仙修为,你以一己之力,可行否?”  

陈纲胸有成竹道:“一人之力,只是莽夫,打仗,还是要看排兵布阵。”  

李义君问道:“你有这个信心?”  

陈纲道:“不知道丞相要给在下多少兵力阻击赵云?”  

李义君道:“十万,至多十万,否则大阵很难维持。”  

陈纲道:“按照丞相之计策,十万应当足以,届时,还望丞相为末将摆酒庆功!”  

李义君大笑道:“好,本相给你十万兵力,记住,务必要将赵云部击垮,若是有可能,彻底歼灭最好!”  

陈纲郑重抱拳道:“末将领命!”  

赵云想要绕过落霞谷,然后不再攻占其它城镇的前提下,只有峡谷一条路可走,如今已至临冬,若是稍有不慎,大军就会被冻在冰天雪地里。  

所以,现在的魏军,每行一步,赵云都会异常谨慎。  

行进峡谷当中后,赵云将军队一分为三,分梯次逐渐渡过峡谷。  

先头部队,自然是自己率领。  

遭遇到了陈纲的埋伏。  

一场大战下来,损失惨重。  

要不是有后军支援与赵云一身惊天动地的修为,恐怕,今日就会命丧峡谷而无法突围。  

首战失利。  

这是赵云没有想到的事情。  

其实,错不在赵云,在萧逾明。  

是他没有将李义君盯好。  

十万大军出动这个事情,怎么着都应该察觉到一些异象或者蛛丝马迹,来提醒赵云的。  

首战失利之后,赵云退守十余里,还没有退出峡谷。  

陈纲首战歼敌六万,自损不足一千。  

此战,给了他很大的信心,他想乘胜追击,一鼓作气。  

然后,就夜袭赵云部。  

再然后,就被赵云反歼了。  

黑压压一群人,围着陈纲。  

他现在几乎和阶下囚没什么两样。  

赵云向他说道:“本以为你今夜不会来袭营,没想到你还真敢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