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二章:过冬(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端国的战局已经到了收尾阶段了。  

经过魏端两国的商议,他们共同昭告天下,宣布端国的灭亡。  

将这个国家的领土,全部平分了。  

包括这个国家的子民。  

端国里有很多年长的老百姓,都经历过晋国山河破碎,端国自立的时刻,没想到这还没太平几年,又改朝换代了。  

他们在感叹以及惋惜当年的晋国。  

你说,一个好端端的无比强盛的国家,怎么说亡国就亡国了呢?  

民间现在流传着一句话,故国恒以弱丧,独晋以强亡。  

细品下来,这番话说的还是有些道理的。  

毕竟,晋高宗驾崩的时候,全国总兵力加起来有一百五十万之多,而且,就单单说是一个北凉的军事力量,就可以单挑一个国家。  

不是被人灭的,而是搞内乱将自身底蕴都打光了,被别人趁虚而入,才有的分割局势,晋幼帝被遣送到魏国,至此以后,晋国不复存在。  

倘若晋高宗还能多活几年,倘若晋幼帝执掌大权,倘若...  

可惜,历史就是历史,永远也无法改变。  

更何况,当时的晋国很乱,乱到各国都有去布局。  

尤其是魏国,都不惜派遣大军了。  

当然,魏国的益处也是最大,晋地三分,魏得其一。  

如今端国二世而亡,今年这场战乱,足以让端地十年内无法恢复元气。  

即使是如此,端国的领土,魏唐两军还会争一个头破血流。  

在端国被宣布亡国之后,这里的局势渐渐稳定下来,赵云便向陈庆之告辞,领着三十万大军,想着在入冬之前,去帮助白起或者萧逾明。  

先是到了白起这里。  

作为一名后起之秀,白起给了赵云足够的礼遇。  

因为他心里清楚,在魏国,即使是不尊重诸葛亮、陈庆之,也要尊重赵云。  

他听说,赵云当年被困荒山,是皇帝陛下亲自去救的。  

这些年来,皇帝陛下都不舍得让赵将军上战场,可见,皇帝陛下是有多么爱戴这位将军。  

所谓不看僧面看佛面,皇帝陛下这个面子,一定是要给的。  

白起将赵云迎到自己的营帐里,向他详细说明了近日以来的情况。  

要不是军中三令五申不能喝酒,恐怕赵云的到来,须得一醉方休才可。  

喝酒不成,只能以水代酒了。  

赵云向白起问道:“李义君现今如何?”  

白起道:“根据萧将军发来的战报称,李义君在落霞谷摆下了一座惊天杀阵,暂时没有办法破解这座杀阵,所以两军陷入了僵持之中。”  

赵云道:“听说当初与凉一战,就连陈庆之都遭了李义君的阴谋?”  

白起点了点头,道:“确实是有此事,幸亏当年御驾亲征,才让战局打平。”  

赵云道:“还真是想见识一下这种人物,和他一较高下。”  

对于赵云的军事才能,白起一点儿也不怀疑。  

毕竟,是和陈庆之一起出道的将才。  

白起笑道:“若是赵将军出马,必能旗开得胜,不过言归正传,李义君此人,万万不能小觑,我军很多将领,都已经遭过他的亏了。”  

赵云不敢马虎,毕竟,是和诸葛军师不分上下的人,也容不得马虎。  

他回道:“如今各方军队都在僵持,我想趁机绕道落霞谷,直取凉国国都。”  

白起闻声,皱了皱眉头,道:“这条计策,我不是没有想过,只不过,一时间,根本没有多余的兵力可以抽调,如果赵将军能够率领麾下大军,一路直攻凉国都城,倒是不失为一桩妙计。”  

赵云道:“朝廷发来的过冬物资正在路上,等物资到了以后,我便率领大军绕过落霞谷,这样的话,也能为你们减轻几分压力。”  

白起郑重抱拳道:“如此,就有劳赵将军了。”  

如果将京城攻下来的话,凉军必然阵脚大乱,即使是攻不下来也没关系,凉军肯定也会心急如焚,无暇他顾。  

到了那个时候,就是可以直接发起总攻的时候。  

赵云道:“白起将军,先不要高兴的太早,我们魏国的四位五虎将,都已经扑在凉国的土地上了,若是这一次,不能将凉国击败,恐怕,魏国近几年内,很难发起这样的攻势了。”  

白起深以为然。  

四位五虎将齐至,若是还不能将凉国解决掉,不光是要在天下中丢人的,而且,还会向外界透露出一个讯息,魏国所谓的五虎将,也并非是不可战胜的。  

这样一来,就会影响魏国的军心。  

而且,四位五虎将从另外一种解释上来说便是,魏国将此刻大部分的军事力量全部放在了凉国。  

此战,只能胜,不能败。  

若是败了,魏国将会元气大伤,进而被唐国可趁之机。  

因为在这片土地上,只有唐国,有能够侵占魏国的力量。  

凉国即使能够打赢,到了那个时候,恐怕也没有多少力量可以反攻魏国了。  

但是不管怎么样,不能想失败的事情。  

此灭国之战,一定要赢!  

赵云等到了过冬物资的到来。  

带好物资以及数月的粮草,便是向着凉国的都城挺近。  

与此同时,赵长青他们也知道了赵云与白起商议的计划。  

他们一致认为,这个计划可行。  

赵长青向诸葛亮说道:“如此激动人心的灭国之战,可惜,不能亲身参与,真是一种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