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5章 孟津之坑(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将军放心!”侯成道:“末将从小平津关城突围出来时,尚有五千多人。末将只带了一千人来寻将军,另有四千多人去增援孟津了。孟津原有守军八千,再加上末将派去的四千人,就有一万二千人了。以一万二千人据守关城,应该能挡得住鞠义的进攻。”  

李典闻言,连忙翻身下马扶起侯成道:“侯将军虽败,却没有乱了方寸,真良将也!”  

说罢,李典又翻身上马,对众将道:“孟津,现在是我们唯一的退路,也是丞相大军到来之后进入河北的唯一渡口。我们必须死守孟津。传令下去,倍道而行,直抵孟津!”  

众将尽皆应喏,并派出亲兵沿途督促将士们行军。  

李典倍道而行,跑得很快。  

不过,田峻的骑兵,比李典的步兵更快!  

没过多久,田峻的先峰田豫,就带着四千骑兵追上了李典的军队的“尾巴”,然后衔尾追杀,再次给曹军造成了很大的伤亡。  

曹性见状,自告奋勇带着骑兵断后,与田豫大战一场,击退田豫的追兵,才保住了李典的本部主力。  

李典一路西逃,一天一夜疾行近两百里路,于第二天傍晚终于抵达了孟津。  

当李典到达孟津时,鞠义正率军一万五千人在攻打孟津渡口的关城。此时的关城内有守军一万二千多人,守关将领是郭援。  

因为鞠义没有动用先登营,郭援倒是守得有板有眼。  

鞠义得知李典已经败退回孟津,为防被李典和郭援前后夹击,便退后十里下寨。  

李典进入关城之后,清点人民,加上部援的守关军队,也仅剩四万余人。出征时十万人马,到现在仅剩四万,是真正的…折损过半!  

而且,到了孟津关城,也并不意味着安全了,因为,田峻的六万追兵正在随后赶来,离此地仅仅二十余里。  

这还只是田峻的本部人马,若是加上朝歌、怀县及周边各城的驻军,再加上鞠义的两万人,足有十几万大军。  

因此,李典现在想做的就是凭手中的四万人马坚持两天,估计两天之后,曹操的大批援兵也就到了。  

田峻得知李典进入孟津关城之后,并没有尽快赶来攻打关城。  

如今的田峻,对兵法的领悟已经到了极高的境界,再加上有李儒在一旁拾遗补缺,对付一个李典,绝对是小菜一碟。  

“快有快的打算,慢有慢的筹划。”  

当田豫向田峻建议尽快进攻孟津时,田峻笑了笑对田豫道:“豫弟别急,孟津…现在还得暂时留在李典手中。”  

“为何?”田豫不解地问道:“如此重要的渡口,为何要让它掌控在敌人手中?”  

“本将要取孟津关城,易如反掌。”田峻笑了笑道:“鞠义将军在此驻防数年,岂能不留有后手?只是我们需要一处地方来牵制曹操,所以,才没有马上攻破孟津,否则,不等李典返回孟津,这孟津关城早就破了。”  

“牵制曹操?”田豫皱了皱眉头,还是想不通。  

见田豫没明白,田峻便又接着说道:“此次曹、孙、刘三雄联盟,其所拥有的兵力在一百五十万以上,直接用于这场战前线攻防的军队就有近百万人。而在这三方之中,最强的便是曹操,孙权和刘备则要比曹操弱很多。”  

换了口气,田峻又接着说道:“我们的战略计划,并不是要在此战中打败曹操,而是要拣软柿子捏,这软柿子便是孙权。也就是说,我们的计划是打残孙权!  

既然要打残孙权,那就需要做三件事:  

其一,用少量军队拖着最强大的曹操。  

其二,用大量军队去攻击软柿子…孙权其三,尽可能在离江东更远的地方与曹军相持,使我军与江东军做战的消息不能及时传到曹操手中,以免曹操出兵相救孙权。在关东地区的战线上,也只有孟津离江东最为遥远,这便是我们选中孟津的原因。”  

田豫没想到在一个小小的攻打孟津的问题上,田峻竟然有如此多的谋划。对田峻因此而更加钦佩。  

致此,田豫也明白了为什么对孟津留而不打的原因了。  

——田峻这是有意给曹操一个诱饵,让曹觉得有机可乘,而将大量的兵力放到孟津来。  

对田峻来说,孟津不重要,整个河内郡都不重要!  

因为,既使曹操夺了整个河内郡,想要进入冀州,还有黎阳卡在中间!  

更何况,鞠义还有后手,可以随时夺回孟津?  

所以说…这孟津,就是一个坑,一个田峻早就挖好了的…超级大坑!  

想到这里,田豫忍不住要为曹操默哀…三秒钟。  

孟津虽是诱饵,也是不能做得太明显的,得假戏真做。  

假戏真做是要付出一些代价的,就像后世拍电视电影的那些“N”级片或A片一样,要想观众喜欢,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和冲动,就得付出代价…来真的!要不谁愿意看?  

必须是真的,连打上马塞克都会让观众骂娘!  

所以,田峻也得付出些代价…来真的!这代价…自然就是强攻关城所造成的伤亡了。  

田峻在离关城五里的地方下寨,然后召集幕僚和诸将前来开会。待众人都到了之后,田峻开口说道:“这次的孟津,乃至整个河内郡,恐怕都是要划成战区了,这是一场大战,我们要在这个地区拖着曹操三十万甚至更多的兵力。所以,在河内郡,我们现在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大家一起来理一理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