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投石问路天下第一家(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然来自未来,也给这个时代带来了很多新思想,却没法真正超越这个时代。  

社会发展自有其规律,脱离现实超越时代的代价通常是拔苗助长适得其反。  

千百代人共同努力,才能成就千秋伟业,一代人做一代事,没有什么好纠结的。  

其人现在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真心投诚”的识时务者。  

太傅楚国公这么尊贵的大人物都甘愿卖身大同做带路党,其他自认身家清白,学问本事又足以在新王朝继续发光发热的赵宋官吏们,就更没有心理负担投靠大同了。  

这段时间暗中联络同军欲要投诚者,扳着指头都数不过来。  

战争只是获取各类社会资源的手段之一,还是效率一般副作用却很大的粗糙手段。  

徐泽也不是杀人狂,能够兵不血刃就取得大片领土并顺利完成社会改革,其人自然不会非要拒绝别人的真心投诚。  

但世上哪有鱼与熊掌兼得的好事?  

别人之所以主动投靠,就是奔着“反正义士”的待遇而来。  

开拓天下阶段走了捷径,就会为日后留下无穷无尽的祸患。  

而且,以赵宋的软弱腐朽,这个口子也不能随便乱开。  

不然的话,今日愉快地接受了王黼的投诚,明日要不要再接受李成、刘豫、孔端操之流的卖身?  

若是这些为私利而毫无底线者大量充斥新王朝,甚至占据重要位置,新兴的大同帝国又与腐朽的赵宋王朝有什么区别?  

这才是徐泽口谕“赵宋立国一百六十余载,岂能没有忠臣义士”的本意。  

很明显,王黼的确误解了徐泽的意思。  

所以,其人便失去了正乾皇帝的耐心,只能老实等待下一次机会。  

大同,燕京新城。  

燕京老城是在大唐边城幽州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成,拥有析津、宛平两个附郭县,城中居民最高峰时有三十余万人。  

作为在籍人口不足千万的辽国陪都南京,燕京老城的规模自然绰绰有余,实际也是大辽规模最大最繁华的城市。  

但作为志在平灭辽、宋、金、夏、高丽、日本等国的大同帝国国都,燕京老城显然适应不了未来形势发展的需要。  

因而,灭掉辽国小朝廷后,同舟社便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对燕京城进行扩建。  

经过近三年多的持续营建,新城第一期工程初步完工,并已经投入使用,大同帝国也结束了在狭小的辽国行宫中办公的历史。  

监部尚书孙石在内侍的引领下来到勤政殿时,皇帝正在批阅奏章。  

“陛下,孙尚书已经到了。”  

“嗯。”  

徐泽放下毛笔,抬头,摆手。  

殿中陪侍的内侍会意,知道皇帝要单独和孙尚书讲话,尽皆退了出去,只留下孙石一人。  

“石头,你看看这个。”  

正乾皇帝交给孙石的文件是各地“郡试”汇总的数据,不到十页纸,叙述性的文字很少,绝大部分都是枯燥的数字和各类图表。  

大同立国之后不断扩张,国土面积急剧增加,科举考试的方法也进行了相应改革。  

总体来说,由原来州县资格认证后集中到城进行初试和大考两步调整为五步。  

第一步为各州、县自行组织,考选俊秀诸生,称作“小考”或“郡试”;  

第二步在巡抚司治所进行,进一步筛选人才,称作“中考”或“府试”;  

第三步在国都燕京举行,由教部主持,称作“大考”或“会试”;  

第四步在集英殿举行,由天子亲自于策试会试中试者,称作“廷考”或“殿试”。  

第五步,殿试之后,录取者仍需通过训部组织的相关培训结业后,方能正式授官。  

大同帝国还处于开拓期,领土不断扩张,急需各类人才,即便没能通过这五步的考验,也可以做事。  

其中,通过府试而会试黜落者,两年内有资格参与本地吏员选拔。  

通过会试而殿试黜落者,两年内可以参加朝廷直属部司的吏员选拔。  

吏员在职达到相应的年限,并通过吏部统一组织的铨选,依然可以转官。  

纶才大典关乎国家人才大计,向来是监部监察的重点。  

大同帝国新创,科举制度也处于摸索改革阶段,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漏洞,自然也是徇私舞弊的高发区,历届考试都出过或大或小的问题。  

皇帝让孙尚书看科举考试的数据分析文件,自然是发现了其中出了问题。  

建国之后,各部司运转逐渐正规的同时,官员们在皇帝面前也愈发小心翼翼,唯有孙石仍保持本色不变,拿起文件就直接翻看。  

不多时,其人便皱起眉头,似是发现了一处异常。  

又前后对比了两次,孙石乃指着一个数据看向皇帝。  

“对!”  

徐泽点头,确认了孙石的猜想。  

脱胎于旧王朝又迥异于旧王朝的大同帝国急剧扩张,各地的官府组织也处于建设之中,正是面新实旧之时。  

郡试、府试的权限交由地方后,问题便跟着出现。  

从这份文件显示的数据来看,东平府宦官子弟通过考试的比率较上届有明显提升。  

此事有可能是原本不看好大同而选择观望的旧士子终于看清了形势,积极投身新王朝以博个人富贵和家族荣耀;  

也有可能是当地官吏徇私舞弊,官绅勾结。  

“这件事就由你亲自督办,务必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