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八章 莽夫的世界无人能懂(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下兵马进行第三波攻击的时候,鄜延路兵马终于赶到。  

刘光世带来的大军中有四千人的马军,是此战中最大建制的宋军骑兵。  

其人之前预计河东兵马已经与同军战作一团,乃生出一计:命马军散开队形,以马尾拖动树枝制造灰尘恐吓敌军。  

冬日的下午,天干尘多,四千马步军造出的灰尘漫天,声势非常骇人。  

新附军营寨上的兵士视野开阔,可以看到汾河对岸的情况,顿时受到了影响,防守节奏被打乱,攻城的河东宋军趁机破坏并拖走了三具鹿角。  

同军一方,发现敌人援军到来后,沙振就率本部兵马出城列阵。  

受同军出城的鼓舞,南面营寨中新附军的混乱状态迅速解除。  

按照后世十二时定位法,以清源县城为表盘中央点,正北方向为零点方位。  

新附军营地的位置并不在正南方,大略是七点半钟左右方位。  

由西南面交城赶来的折可求部兵马位置大略在八点钟左右方位,而从正南面赶来的鄜延路兵马因百余步宽的汾水阻隔,并不能直接冲到城下。  

正在率马军扬尘扰敌的鄜延路军使刘选视力很好,很快就看到了正在通过南城门集结的同军。  

其人敏锐地意识到了战机就在眼前,当即改扬尘惑敌为渡河突袭,打算趁同军出城立足未稳的时机,冲破其阵并夺下清源县城。  

这套战术在平定国内动乱中,对付组织松散士气低下的乱贼格外好使。  

通常都不用骑兵冲到阵前,乱贼就会被骑兵突袭的恐怖声势吓得争相逃回城中。  

这种情况下,乱糟糟出城和进城的贼军在狭窄的吊桥和城门处挤成一团,甚至为了争抢逃生的机会而自相残杀,而追来的骑兵则可以跟在后面肆意杀戮。  

而同样封冻的汾水河则为这一套战术提供了可能。  

刘选无疑是个优秀的将领,战机把握得极准,战术选择也无可挑剔。  

可惜,敌军不配合。  

待刘选通过四点钟方位牵马过河,聚拢首批渡过汾河的八百马军冲向城南面的同军时,却发现同军兵士不仅没有慌乱,已经出城的千余人还在有序快速列阵。  

其人也是行事果决的战将,见这阵式就知道自己小看了敌人,此时坚持冲上去绝对讨不到好,当即打马返回河边,接应后续人马渡河。  

而同军一方,还没等沙振整顿好本师人马,鄜延路宋军的大部队就已经赶到。  

刘光世并没有命大部人马赶往马军开辟的渡河点渡河,而是在距其地三里左右的下游位置就直接渡河。  

刘选率领的马军也已经大半过了河,并调整好了队形,只待同军变阵赶往下游渡河点就尾随其部发起冲击。  

为了快速出城列阵,沙振并没有带行动迟缓的重炮营出城。  

此时,见敌军已经抢得先机,再赶到河边时间也来不及了,还会被敌军左右夹击。  

其人也不敢托大,当即命本部人马有序撤回城中。  

一番较量下来,沙振和刘光世两部兵马虽然没有进行实质性的大战,但对对手的反应能力和整体素质都有了清醒的认识。  

刘光世自知同军的炮营还没有发威,也不敢过于靠近同军的营寨和城池。  

见同军已经退回城中,刘光世便命部队停止渡河。  

已经过河的四千余步兵向北行进约两里,前往清源县四点半钟方位扎下小营,以牵制新附军大营,为河东兵马破寨创造机会。  

大军则在河对岸伐木立下大营,并以树枝干草铺设河面,方便本部快速通过。  

在此期间,河中府兵马也赶到了汾河边。  

因天色将暗,姚古直接将本部人马带至汾河上游,于清源县一点半钟方位的东岸扎下大营。  

如此一来,宋军西线的三路援军终于完成了此次解太原府之围最重要的一步——包围同军主力。  

当然,直到现在,折可求、刘光世、姚古都还不能确认清源县城的中的同军就是主力,但清源县有这么敌军,且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肯定不是偏师。  

因山势的阻挡,折可求并没有亲眼见到友军相继赶到,可其人老于行伍,通过敌军的反应也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吸引敌军注意力掩护友军渡河的战术目标已经达成,折可求当即命麾下兵马停止攻击敌营,返回营中休整,并派人翻山寻找友军联络接下来的进攻策略。  

同样老于行伍的刘光世和姚古都非常清楚攻城战的要诀——并不是花样繁多的攻城器械或攻城战术。  

所谓“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对付同军这种战力强悍装备精良的军队,更应该“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绝不能仗着本方人多就硬着头皮攻城。  

这种拿人命破城的野蛮战术,从来都不被精于攻城的宋军精锐兵马首选。  

刘光世居中协调,没过多久就确定了接下来的战术:由河中府兵马拖住清源县城中的敌人,鄜延路和河东兵马则夹击同军设在城南的营寨。  

待攻破其城南营寨后,再合力拿下清源县。  

若敌军在宋军破寨期间逃遁,则由河中府兵马衔尾追击,将其驱离太原府。  

确认了攻敌策略后,姚古连夜向进攻榆次县的主力援军派出了信使,告诉都统制种师中西线发现疑似同军主力的消息。  

姚经略这回没有藏私,既说明了西线同军的数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