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金兵围城(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城门被关了,全城军事戒备,禁止外出。  

主要原因是打探到大批金兵赶来,所以选择封城。  

城门口聚集着不少跟邓晓他们一样打算的居民,都想要离开这个是非之地。  

可是,已经晚了。  

现在这种情况下除非杀出去,否则没有办法。  

但是,现在金宋马上就要交战,而且这些士卒也是尽忠职守,邓晓不可能因为那可能的危险而动手。  

无奈之下,一群人只能回到府中。  

见自家儿子心事重重,王富贵劝慰道:“儿子,不用担心。金兵如果真做了屠城这天怒人怨之事,只会起反效果,绝对不会做的。”  

“嗯。”虽然父亲说得有理,但邓晓并没有放心多少。  

略带沉重的点点头,一家人吃完饭后,各自回房。  

房间中,邓晓并未入睡。  

他的心中一直弥漫着不安,生怕出事。  

“南宋是两年后建立的,这也就说,这场战争将会持续两年。那么,只要能打退这一波金兵,金兵就会退去。就能离开了!”  

想明白这点,邓晓打算前去城防军,暗中提供一些防御城池的方法。  

想到就做,穿上夜行衣,一个纵深来到房顶,身影融入黑暗,消失不见。  

一刻钟后,城防军的营房当中,一道黑影暗中穿梭。  

经过打探,他得知防守咸阳的是一名偏将,手下有兵五千,而金兵则有三万之众。  

六倍的差距,再加上宋兵的战斗力,这一场战争宋军并无多大的胜算。  

不过如果那名偏将领兵能力出众,也不是没有一战之力。  

不过,邓晓发现那名姓周的偏将并未在军中,而是被知府邀请商议军事了。  

带着疑惑,邓晓又赶往知府,打算听听两人商议出了什么方法。  

如果能有效御敌,他自然不用再现身。  

“吴知府,你这是何意?”  

大堂之中,一群衙役手持武器将三名身穿铠甲的军士包围在其中。  

三人为首的一人年约四十,满脸胡须、皮肤黝黑,身材魁梧,正是镇守咸阳的周偏将。  

今日,他收到知府想要找他商议抵御金兵的消息,没有怀疑,带着两名亲兵就赶了过来。  

可是到达之后,吴知府却是拐弯抹角的言说大宋气数已尽,金国如何如何强盛。  

他心中气愤对方,恨不得直接将对方处死。  

可是现在正值战时,为了防止城内不稳,他打算等战争结束后再说。  

可是对方竟然让人围住了他们,这是要造反?!  

吴知府没有回话,反而是对着一名走进堂中的青年俯首,“参见完颜大人。”  

“完颜!”  

周偏将吃了一惊,这个姓氏可是金国皇族的姓氏。  

再仔细打量对方的穿着,确实是金国的装扮无一。  

除了对方之外,身后还有一名腰间挎刀,江湖衣饰打扮之人。  

“你这是投敌叛国了!吴知府!”  

周偏将怒目而视,吴知府却是毫不在意,反而哈哈一笑,“怎么能说是投诚叛国呢,这是良禽择木而栖罢了!”  

“废话太多了,我只要你的一句话。带着你的兵开门投降,不然,死!”完颜商坐在主位,冷冷开口。  

“哈哈哈哈哈!”周偏将仰天长笑。  

“你笑什么?”完颜商很配合的询问了一句。  

“我可不是那种为了利益背叛国家、背叛民族的垃圾!”  

“完颜大人!这姓周的显然是死了心,不愿意投降,不如直接杀了。反正没有了他,他的那些手下只会是一盘散沙罢了!”  

吴知府一边建议,一边阴狠的盯着周偏将。  

“说的对,那就动手吧!”  

完颜商无所谓的摆摆手,他这次进城也仅仅是抱着试探,如果事不可为,杀了也就杀了。  

区区几千的宋兵,投降也增添不了几分战力,反抗也不过挥手可破尔!  

“动手!”  

得到主子的命令,吴知府让四周的那些衙役动手。  

这些衙役都是吴知府的心腹,早就知道吴知府投靠了金人,所以也不在乎周偏将道身份,在得到命令后挥刀就砍。  

周偏将能成为偏将,那也是从战场上一路走过来的。  

而跟着他的两名亲兵也是兵中的精锐,都是以一敌十的存在。  

那些衙役平日里连训练都少有,又哪里三人的对手。  

完颜商见此皱眉,面带不悦的开口呵斥,“废物!”  

“是,是。完颜大人说的是!”  

吴知府弯下腰,态度低下,不敢有丝毫的反驳,就像是一条狗。  

“阿蔡,还会你上吧!尽快解决他们!”  

“是!”  

完颜商身后的男子拔出腰间的弯刀,犹如飞鹰捕食般一跃而起冲向周偏将。  

周偏将挥刀格挡,只是初一接触,就被震退数步。  

“你们走!传我命令,死战!”  

深知今日难逃一死,周偏将对着两名亲兵下达了最后的命令。  

“将军!”  

“走!”  

带着不甘,带着悲伤,两名亲兵对视一眼,杀出重围。  

“想走?走的了吗!”  

阿蔡声音冰冷彻骨,抬脚就要越过周偏将,先解决那两个亲兵。  

不过他刚刚踏出一步,就听身后传来一声轰隆。  

回头一看,屋顶破了一个洞。再一低头,就看到完颜商被人用刀挟持。  

这突然发生的情况让在场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