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节 离开的时候(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冷静的人未见得清醒。  

但痴迷的人,一定不是清醒的。  

刘启冷静且痴迷。  

冷静可以让他在痴迷的圈子中、占据上风。  

但当他的冷静不复存在的时候,他痴迷起来和旁人没什么两样。  

身躯不由自主的颤抖,刘启声音有了嘶哑,“你不恨婉儿?”  

这是他最得意的一件事,也是他反击夜星沉的武器,让他能在精神上还占据上风,可当他发现这武器更像是一片树叶,才觉得小丑原来是他自己。  

“你为了让我相信你没有异心,在我和沉约谈及往事的时候,主动离开,因此错过听闻很多精彩的往事。”  

夜星沉冷漠中带着讥诮,“因此不知道,我能有今日,本是靠婉儿为我取得了无间香。而你一直在利用婉儿的背叛一事试图打击我…”  

刘启脸色大变。  

沉约一望可知——刘启对婉儿的秘密不知,但刘启知道无间香的作用。  

“你是说…”  

刘启倏然握拳,终于想到了什么,“卜邑那狗奴才,真找到了三香…他找到了无间香?你因此才能逃离那个陵墓?”  

那一刻的他,终于恍然,可也极度痛恨的模样。  

夜星沉不理刘启,转望沉约,“我说完了我三世的大概,可真正让我觉得有意义的人生,是我的第四世。”  

沉约微有扬眉。  

三生三世不忘,是很多有情人梦寐以求的凄美,可他们永远不知道,有些人不求三生缠绵,只求当下的真情。  

“你见到了婉儿?”沉约虽有预期,但不能肯定。  

夜星沉肯定道,“是的,我又见到了婉儿,在她赴死前那一刻,我见到了她。”  

刘启嘿然冷笑,却是不信的样子。  

他不肯信。  

有时候事实就在眼前,真相昭然若揭,挡住一些人发现真相的、只是他们自己的痴迷。  

夜星沉看向刘启,冷然道,“婉儿知道你一定要置我于死地,她也知道你的承诺,如同放屁一样,因此她主动赴死,只求骗过你。”  

都说皇帝金口玉言,可根据历史记载,有关历代皇帝的诚信记录却是寥寥无几。  

刘启嘴角不停的抽搐,“你知道婉儿的结局?”  

“我知道!”  

夜星沉一字字道,“她看起来是自尽身亡。”  

刘启的表情有些不受控制。  

这一切,都是极为秘密的存在,除了他刘启外,本不应该再有多余的人,知道真相。  

“但她是被卜邑杀死的。”  

夜星沉盯着刘启,“你让卜邑杀死了婉儿。”  

刘启神色骇异,难以置信道,“不可能的,不可能!”  

“我本来不可能知道这些的,是不是?”  

夜星沉冷然道,“可你这么‘聪明’的人,难道从未想到过,都子俊他们既然可以穿越时空,我为何不能?”  

刘启大汗淋漓,那一刻,夜星沉打破了他固定的认知,这般奇诡的认知又着实让他产生了天翻地覆之感。  

认知交杂在一起,让他明白很多,可湖涂更多。  

夜星沉却是转望沉约,“我掌控冥数后,就想着如何摧毁这个世界。”  

沉约一直奇怪此事,问了句,“是什么让你放弃了摧毁世界,而选择了拯救。”  

“是朋友!”夜星沉缓声道。  

在世人提及朋友、嘴角多会流出“泪水”的时候,夜星沉提及朋友,眼中却是有光的。这候章汜光不但明亮,而且温暖。  

沉约看着夜星沉眼中的光,不由道:“你的朋友是伟大的人。”  

夜星沉笑笑,“他们和你一样,都不承认自己伟大,可却做着伟大的事情。”  

他们?  

沉约暗想,能让夜星沉如此重视的朋友,看起来竟有几个。  

“他们是由着自己的心来行事,和你一样。”  

夜星沉再次强调道,“世人身口不一的多了,身口合一的人很是珍贵。”  

沉约微笑道我,“你要做到身口合一并不难。”  

“但我无法做到身口意合一。”夜星沉低语道。  

他们像在论禅。  

沉约清楚的明白禅理——世人多分裂。  

满口的仁义道德,骨子里面的男盗女娼;歌颂着牺牲奉献,本质的自私自利;都说躺平,暗自内卷…  

三摩地境界说的是身、口、意三者合一的境界。  

合一就是统一。  

可世人言、行益发的趋向分裂、要整合都是难之又难,更不要说意念和言行能一致。  

夜星沉清楚的明白这些。  

很多人都成为脱离高级趣味的人,夜星沉从刘武变成夜星沉,却是脱离了贪嗔痴的影响。  

刘启一直在激怒刘武,按照常理,刘武早该对刘启一杀了之。  

很多人不都是这样?  

可夜星沉没有。  

他是刘武,他又不是刘武。  

被激怒后杀了刘启,说明他夜星沉还是无法摆脱心魔。  

夜星沉早就摆脱了心魔,对以往的恩怨、刘启的生死等闲视之,被心魔缠住的是刘启!  

但夜星沉还有数念萦绕,因为这般,他才无法做到身口意合一。  

“你因为无法身口意合一,才会留下来。”沉约缓声道,“原来你不是在守卫着汉末封锁的空间,那你还在等什么?”  

他知道夜星沉和刘启的对质,并非要得到输赢,而是将要放下。  

放下,才能走向新的方向。  

“等着明镜花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