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94 大意失荆州(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斯人释放错误的信号,会进一步刺激俄罗斯人的胃口。”温斯顿的心都在波兹坦,根本不想回伦敦。  

“你先不要管俄罗斯人了,把心思放在选举上。”罗克提醒温斯顿,千万别因小失大。  

“在我宣布参选的那一刻,选举就已经结束了!”温斯顿信心百倍,跟温酒斩华雄的关羽差不多。  

这大概意思就是,你们先拖着俄罗斯人,等我回来结束这一切。  

用不了几天。  

罗克彻底无语,这不是他第一次提醒温斯顿,可惜一直都没有引起温斯顿的重视。  

温斯顿是把英国人想的太好了,自认为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为英国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所以只要温斯顿愿意继续担任英国首相,那英国人肯定会举双手赞成。  

所以选不选的,根本就是多此一举,完全没必要。  

“现在英国人关注的不是来自俄罗斯的威胁,而是战后重建。”罗克担心温斯顿大意失荆州。  

温斯顿的一贯强硬,让他陷入刚愎自用的困境,领导英国赢得胜利确实是了不起的成绩,这份荣耀也让他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温斯顿对俄罗斯的痛恨从一至终,所以他大概认为,所有英国人都跟他一样,会将来自俄罗斯的威胁当做头等大事,认真对待。  

所以温斯顿的口号是封锁俄罗斯,将俄罗斯的影响力限制在欧洲大陆,不会扩张到英伦三岛。  

站在英国的立场上,肯定是对的。  

可是对于绝大多数英国人来说,他们已经厌倦了战争,同时开始怀疑大陆均衡主义的作用,他们甚至不再关心英国的国际地位,所有的关注点都在恢复正常生活秩序上。  

说白了就是英国还是不是日不落帝国不重要,重要的是尽快取消那该死的物资配给制,让牛奶和面包重新出现在餐桌上,让每一个英国人都有时间和能力去度假——  

看看这个诉求,跟小胡子当年提出的口号简直一模一样。  

“没有国家的安全,哪来个人的幸福?”温斯顿不认可,他的大英帝国永远是日不落。  

不能说温斯顿错,他说的很对,可是不合时宜,无法得到英国人的认同。  

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关系不需要讨论,没有国哪有家,国家的实力不强大,就算积累了足够多的财富也保不住,德国横扫欧洲时,抢走的东西够多了吧,现在还不是得乖乖还回去。  

罗克入住的无忧宫虽然没有毁于战火,可也遭到乱军洗劫,据说是在大胡子决定在波兹坦召开会议之后,被抢走的陈列品才被找回来。  

可惜找回来的也只是一部分而已,另一部分不知所踪。  

“要跟你辩论的不是我,而是爱德礼。”罗克提醒温斯顿别搞错了辩论的对象。  

辩论这东西,嘴皮子再溜也没用,温斯顿就算在辩论中赢了爱德礼,如果不能让大部分英国人信服,那也没用。  

罗克人在波兹坦,对英国大选的关注度,比温斯顿一点也不低。  

跟沉浸在战争中不可自拔的温斯顿不同,爱德礼在之前就以英国平民阶层的利益代言人形象出现,打出的口号是提高社会福利,减少税收,减少工人劳动时间,督促金融部门为企业提供低息贷款,全力恢复社会经济。  

温斯顿更擅长宏大叙事,所以能领导英国赢得世界大战。  

爱德礼更关注民生,别管他能不能做到,至少他表现出来的,比温斯顿更重视英国人。  

温斯顿重视的是英国。  

这样一看,两个人的差别就很明显了。  

都对,都没错。  

但是理论如果脱离实际那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相比爱德礼,我更需要你的支持。”和罗克的关系,同样是温斯顿的信心来源。  

不管罗克想不想,他事实上都已经成为温斯顿的筹码之一。  

内维尔下台后,温斯顿为什么能够取得英国国王和英国国会的支持,和罗克的私人关系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忽视南部非洲的实力。  

温斯顿和罗克私交甚好,两个人在很多问题上就能很容易的达成一致,说句不好听的,同样都是贷款,温斯顿出面去找罗克,利息就比正常情况低一个点。  

其他人去找罗克,搞不好连面都见不到。  

所以只要维持和罗克的关系,那就相当于维护了英国和南部非洲的关系。  

“当然,我是你永远的朋友。”罗克这话说得温斯顿很高兴。  

温斯顿却没有听出罗克的言外之意。  

罗克的意思也很明确。  

温斯顿来找罗克,罗克会在权力范围内为温斯顿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  

如果爱德礼成为英国首相,来找罗克难道罗克就视而不见?  

不可能的。  

温斯顿和爱德礼的区别,最多体现在接待晚宴之后,会不会去正义宫后殿二楼书房再喝一杯,不会影响到南部非洲和英国的关系。  

南部非洲和英国的关系,只取决于南部非洲的利益,跟谁是英国首相没有关系。  

站在罗克的立场上,罗克当然希望温斯顿赢得大选。  

但如果赢得大选的是爱德礼,罗克也会向爱德礼送上应有的祝贺。  

总不能因为温斯顿选举失利,南部非洲就跟英国断交。  

南部非洲跟俄罗斯都还没有断交呢。  

将信心满满的温斯顿送上飞机,罗克回头就嘱咐阿尔文,提高对爱德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