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4 大型鱼雷艇(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马丁最近有点烦,原本尼亚萨兰在北海(坦葛尼喀称坦葛尼喀湖)占尽优势,但是这种优势现在正迅缩小。  

面积为三万三千平方公里的坦葛尼喀湖,对于尼亚萨兰和坦葛尼喀来说都非常重要,按照国际惯例,北海是尼亚萨兰和坦葛尼喀一家一半,在北海只存在尼亚萨兰的水警,德国人没有任何军事力量存在。  

这种局面肯定不利于坦葛尼喀对于自身权利的维护,尼亚萨兰的水警船也确实是很嚣张,经常会越过中线,进入坦葛尼喀一方的水域巡逻,这已经引了坦葛尼喀的多次抗议。  

但是尼亚萨兰水警并没有收敛,坦葛尼喀在北海没有军事力量,也奈何不得尼亚萨兰的水警船,所以只能望洋兴叹。  

今年,坦葛尼喀决定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于是将两艘炮艇拆解,依靠人工通过坦葛尼喀千里迢迢送到北海组装,准备和尼亚萨兰的水警船对抗。  

两艘炮艇分别是排水量多达8oo吨的戈岑伯爵号,以及1oo吨的魏斯曼号。  

1oo吨的魏斯曼号不值一提,8oo吨的戈岑伯爵号对于尼亚萨兰水警来说却是个巨大的威胁。  

8oo吨已经接近驱逐舰的级别,尼亚萨兰的水警船排水量都在5oo吨以下,只装备了4o毫米射炮,戈岑伯爵号却是装备了76毫米舰炮,再加上设计较新,度较快,不是尼亚萨兰的水警船可以抗衡的。  

别看76毫米火炮,在舰炮这个领域里不值一提。  

但是76毫米火炮也是正经的海军舰炮,4o毫米射炮却只是辅助火力,两者不是一个重量级的。  

如果任由德国人组装,那么一旦未来尼亚萨兰和坦葛尼喀生冲突,戈岑伯爵号就能轻松战胜尼亚萨兰的所有水警船。  

“我们当然不能任由德国人将炮艇顺利组装起来,所以我准备派遣部队前往乌松布拉,就算不能把德国人的炮艇炸毁,也要给德国人找点麻烦。”马丁准备来硬的,坚决维护尼亚萨兰的利益。  

乌松布拉就是未来布隆迪的都布琼布拉,189o年德国人征服布隆迪,从此布隆迪成为德属坦葛尼喀的一部分,是德国人对中非进行殖民的基地。  

在189o年之前,乌松布拉只是个小渔村,德国人来到中非之后,将乌松布拉建设成军事据点,促进了乌松布拉的展,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欧洲殖民者的到来,的确是促进了非洲本地的经济展,不过这种展却是建立在欧洲殖民者对非洲当地人进行压迫掠夺的基础上的。  

安东并没有直接表态,而是用带着希冀的眼神看罗克,估计也是这么想。  

罗克感觉把手下人都带偏了道,这帮人现在遇到事情已经习惯性的采用暴力手段解决,完全不管暴力手段造成的后果。  

“不行,除非是我们想和德国人开战,否则我们就不要这么做。”罗克很清楚现在的局面,欧洲正在进行军备竞赛,现在还不到开战的时候。  

19oo年,德国通过《海军法》,全力推动海军的展,试图用舰队加强德国和殖民地之间的联系。  

德国人的做法引了英国的担忧,作为一个岛国,其生存严重依赖强大的海军保持海上力量优势,以维持英国的国土安全及海上补给路线。  

所以德国海军的扩张惹来英国的忌惮,于是在两年前,就在塞尔伯恩伯爵担任英国海军部长期间,英国开始建造一种更先进,更强大的战舰,以保持英国海军对德国海军的优势。  

这种战舰就是“无畏舰”。  

“无畏舰”这种说法始于英国在两年前开始建造的“无畏号”战列舰,这是一种全新的全重型火炮战列舰,和以前所有的战列舰都不一样。  

由于舰载火炮的射程与射不同,世界各海军强国之前装备的战列舰都是混装两种口径主炮,用较小口径的六至十英寸射炮,来弥补十一到十三英寸大口径主炮的火力不足。  

随着大口径舰炮技术的进步,大口径舰炮在提高射程射的同时,精度和威力都大幅提高,更先进火炮瞄准技术的出现,也有效提高了火炮命中率。  

然而战列舰在采用两种口径主炮射击时因弹道、射不同,弹着点观测、火力控制都不能统一,使主炮射和命中率都受到影响,这种弊病在日俄战争期间的对马海峡海战中,表现的尤其明显。  

于是两年前,吸取到俄罗斯人在对马海战中的教训,英国开始建造新一代全新战列舰,舰就是已经开建并且已经完工的“无畏号”,此后,所有采用统一口径主炮的新一代战列舰,都被统称为“无畏级”战列舰。  

德国也是雄心勃勃,虽然德国的国力明显不如英国,但是在这个问题上,威廉二世表现的和在其他事情上一样的偏执,所以就在今年初,德国也开始建造无畏舰,对英国海军正式起挑战。  

英国肯定不会坐看德国海军坐大,于是决定,德国每建造一艘无畏舰,英国就要建造两艘无畏舰,以保持对德国海军的绝对优势。  

于是军备竞赛正式开始。  

军备竞赛是罗克最希望看到的局面,虽然英国和德国都是实力强大,但是军备竞赛会极大牵制英国和德国的国力,将英国和德国的注意力更多吸引到欧洲,从而南部非洲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大。  

由于“无畏舰”的成本高昂,所以就算是以英国的国力,也撑不住没有上限的军备竞赛,所以军备竞赛展到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