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引蛇出洞(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曹仁令军队固守营盘,士卒不得踏出军营半步!  

正当双方在邺城周围形成对峙之际!  

韩豹在李杨的授意之下,悄然离开了邺城!  

攻克邺城之后,李杨命韩豹领一支人马,驻扎在邺城之外,与邺城形成掎角之势!  

如今正可令韩豹率领这支奇兵,给予曹军致命一击!  

韩豹深谙兵法之道,指挥军队灵活多变,从不恪守陈规!  

不久前,从斥候处听闻曹军来袭的消息时,他便趁曹军抵达邺城之前,将这支由一万人马组成的军队藏于距邺城百里之外的密林之中!  

这支人马以轻骑为主,步兵为辅,因而有着极强的机动能力!  

韩豹将军队藏在百里之外,可以有效的避开曹军斥候的侦查,亦可时时监测曹军的动向,关键时刻,亦可长途奔袭至邺城,给予曹军致命一击!  

邺城城头!  

李杨负手而立!  

斥候来报:“报主公,二公子命末将前来传话:二公子已率军抵达既定方位,随时听候主公调遣!”  

“嗯!”李杨点了点头,在斥候耳边耳语几句,道:“令阿豹按计划行事!”  

“诺!”斥候领命而去!  

一个时辰后!  

斥候向韩豹复命,道:“主公命将军按计划行事!率军绕过邺城,于明日正午率军进攻曹军大营!”  

韩豹眉间轻挑,笑道:“兄长可是有了详细的计划?你再具体说说!”  

“诺”斥候躬身说道:“主公说,他会命众位将军于明日辰时领兵出城与曹军摆出决战的架势,若曹仁敢于领兵出营与我军决战,届时,将军便可率军袭其曹军大营,并从曹军身后给予其致命一击!届时,曹军在我大军前后夹击之下,曹仁必败无疑!”  

“妙极!”韩豹笑着点了点头,道:“兄长智计百出,端的是好计策!就依兄长说的办!”  

斥候适时拍了一路马屁道:“主公智略无双,二公子允文允武,英雄盖世,三公子勇猛无敌,真真是打虎亲兄弟,真乃幽州之福也!”  

韩豹闻言,朗声大笑了起来,道:“这句马匹拍的好,我喜欢!”  

立于身旁的李虎心里憋着一句话,实在是不吐不快,于是他皱眉道:“难道曹军不会察觉到我们这支军队的行踪吗?”  

他的意思在明显不过了,曹军没探子?难道他们不会将我们的行踪告知于曹仁?  

韩豹笑了笑,道:“咱们的锦衣卫可不是吃素的,他们于开战之前便已经清理了一批曹军探马,而现在正值战时,即便有人得到了我们这支骑兵队伍的情报,可他们却无法将情报及时送达到曹仁的手中,邺城早已被层层封锁,任何人都做不到悄无声息的越过邺城防线,向曹仁禀报军情。  

明日辰时,兄长便会率领大军出城,他们只需做到在曹军探马将情报送到曹仁手里前,将曹军引出营寨即可,如此一来,曹军败亡的命运便已注定了。”  

“你确定曹军探马不会提前将消息传到曹仁的手里?”李虎问道。  

韩豹道:“这种可能性极小!我对咱们的锦衣卫有着绝对的信心!”  

李虎没再说话,韩豹都已经把话给说到这个份儿上了,自己也的确没什么好说的了,明日见分晓就是了!  

一夜无话。  

第二日!  

五更时分,天还没大亮,韩豹便命军队拔营,亲率轻骑绕过邺城,向曹军大营行去,为了不打草惊蛇,韩豹刻意命人用麻布包裹马蹄,并缓速前行。  

另一边!  

黄忠、赵云、太史慈于辰时,命人打开邺城城门,率领步骑三万,自南门而出,摆出一副要与曹军决一死战的架势。  

曹军斥候见状连忙将此消息告知于曹仁等人。  

曹仁连忙召集众将议事。  

待众将到齐之后。  

曹仁皱眉问道:“诸位可知…李杨此番又唱的哪一出啊?”  

曹纯拱手说道:“末将以为,李杨是想引我等领兵出营,而后趁我大营空虚之际,趁机夺我大营!”  

“嗯!”曹仁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道:“此言有理!”  

众人正说话期间,一名斥候快步向大帐奔来。  

“报——”  

待斥候进帐之后,曹仁问道:“如何?”  

斥候拱手道:“敌军于邺城南门外陈兵三万,欲与我军决战!”  

众人闻言,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  

“仅凭三万人马,便要与我军进行决战,李杨可是疯了不成?”曹洪道。  

“是否有诈?”向来以谨慎着称的曹纯问道。  

曹仁默默地摇了摇头,眯眼道:“应该不会,三万人马已经是邺城内的全部兵力了!”  

“难道李杨不会从别处调兵吗?”曹纯问道。  

曹仁笑了笑,道:“这种可能性不大,李杨走的是精兵简政的路线,麾下兵力十分的有限,幽州境内仅有数万人马,负责镇守幽、并二州,若李杨轻易调动那些军队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李杨老而弥坚,必定不会轻易调动驻扎在幽并二州的军队!”  

众人闻言则是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  

曹仁的分析还算比较合理,众人对此也是十分的信服。  

李杨麾下兵少将寡,这早已不是什么秘密。  

曹仁与众人探讨了许多种可能性,他们甚至连李杨从别处调兵前来驰援的可能性都想到了。  

可他们最终却否定了这种可能性,因为他们不相信李杨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