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五章 折返(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大牛媳妇只是个插曲!  

温暖和纳兰瑾年在冯家吃完饭后,温暖给冯梓林用紫气施了一次针,并且将一瓶子养心丹给了他们,并约好明天让袁管家带冯梓林进城施针,便上马车回城了。  

马车不急不缓的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温暖看着外头的景色,发现这一带还真的像冯大春说的比较多湖泊和河流,许多村民靠捕鱼补贴家用。  

“这里的村民都养鱼为生?”温暖问纳兰瑾年。  

纳兰瑾年坐在温暖身边,正在看书,闻言,看了车窗外一眼:“偶尔捕鱼为生。没有人刻意去养,池塘里的鱼虾都自己会长大。这些水塘都是属于冯家村的,村长会组织村长一起捕鱼,卖鱼,卖了的银子便按人数来分给村民。”  

温暖:“这里的水质挺好的,有河有湖泊,都是流动的。我觉得应该养大闸蟹。”  

现在酒楼还没有关于大闸蟹的菜式。  

但是每逢金秋送爽,菊花开,桂花香之际,正是吃蟹的好时机啊!  

金黄的膏蟹,一掰开便流出金黄色的蟹黄,一口下去........啧啧.....  

纳兰瑾年放下了书本:“养大闸蟹?就是养毛蟹?这里可以吗?”  

温暖:“这里的河如果我没记错,是通往南旸府然后流入大海?”  

“没错。”  

“那便方便了,这里这么多湖泊,离京城也近,可以从南旸府那里找些蟹苗回来,然后在这里养大。......”温暖仔细的说了一下大闸蟹。  

因为大闸蟹有洄游的特性。它们需要在内河的淡水中成长,而等性成熟后的产卵期,它们需要返回海和江河的咸淡水交接交汇处繁育下一代。  

所以大海和江河的咸淡水交界处容易繁育蟹苗。  

然后将蟹苗运回这边养大,到时候京城的人吃蟹不是方便多了!  

而且根本就不必担心蟹的销量问题,她的陶然居和即将开张的养生楼就能消化掉!  

温暖已经想到很多种蟹的做法了。  

纳兰瑾年:“怎么养?”  

温暖:“首先找个好的池塘或者湖泊,最要要有活水源头的池塘或者湖泊,这样水质比较好!然后最好是水草茂盛,小鱼虾等水生物丰富的湖泊!  

不过,不茂盛的,也可以人工种一些水草,种些灯笼球草,鳜鱼草等漂浮的水草比较好。”  

“种水草给蟹吃吗?”纳兰瑾年问道。  

他也不知道蟹是吃什么的。  

“嗯,水草的作用是方便脱壳的螃蟹躲藏和利用水草摩擦协助蜕壳,同时起到保护的作用,可以防止那些刚脱壳后,没有活动能力的软体螃蟹被其他螃蟹和一些鸟类吃掉。”  

“蟹吃的是小鱼虾,要想蟹长得快和肥美,便投喂一些活螺蛳及小鱼。算是给它们补钙吧!........”  

温暖细细的说了养蟹的法子。  

纳兰瑾年听完,点了点头:“倒是可以尝试一下。我让人去找蟹苗回来。”  

温暖想到让这里的村民来养蟹,自己提供养殖方法,和蟹苗,他们养大的蟹优先供给我,有多的,可以再卖给其他人。  

如此一年后这里的百姓收入便大增了。  

南旸府也是,南旸府也可以养蟹,甚至发展成全国蟹苗供应地!  

正好她打算去那里开酒楼,开盐场,到时候南旸府的经济定然更上一层楼!  

温暖越想越激动。  

想到便做!  

“十七哥,我们回去找冯家的村长,先将这水塘承包了吧!反正也出来了!免得再跑一趟!”  

纳兰瑾年看她这急性子,便点了点头:“好!”  

于是马车又掉头了!  

冯家的人在温暖两人离开后,冯大春马上就去砍竹子了。  

温姑娘帮了他们家的大忙,他得尽快将她画的东西做出来。  

哪怕他一看就知道怎么做,但是刚开始做也会手生。  

冯家婶子将角落里袁管家带来的东西归置好,才发现那礼也太重了!  

那白面是她没有见过的白!  

那两匹棉布都是极好的细棉布。  

颜色一匹是黑色,一匹是普蓝色。  

村里的人因为要干农活,男的大多都是穿黑色,女的大多都是穿普蓝色的衣服的,耐脏。  

布料是珍珠塘里面的工人穿的衣服一样的布料。  

倒也合适他们的身份村。  

只是,居然还有一封银子。  

是装在一个精致的盒子里的,那些银子五钱一颗,做成了十二生肖的形状,非常可爱!  

算是王府准备的万金油礼物。  

袁管家在礼节方面向来想得周到!  

“这太贵重了!我这就去给袁管事还回去”  

冯梓童看了一眼:“娘亲收着吧!哪有退礼的道理的?人家这可能是随手礼!送给谁都这样送的!这些我们在珍珠塘里多干点活,爹爹以后每次角落,给被人多交一千几百件物品,不收银子,就行了!”  

冯家婶子一想也是,她从那十二生肖里拿出一只牛,一只鼠,一只猴,一只马装在一个荷包里:“去村长家,将这东西给你伯母。”  

村长媳妇是属牛的,村长属鼠,村长老爹,村长儿子属马,这东西这么可爱,他们一定很喜欢。  

这些年多亏他们明里,暗里的照顾了。  

她一直都相信好人,自有天帮!  

他们家开始熬出头了。  

“好!娘亲我要那只兔子,你留给我!”冯梓童毫不犹豫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