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4章 第二次松锦之战(十四)(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军机大臣刘永祚,大宁巡抚杨蕙方紧随左右,参战的各部明军都是情绪激动,齐声欢呼。  

其声,震动天地,久久不绝。  

这一次的大胜,与其说是军机处的策划功劳,倒不如说是隆武帝灵敏的战场嗅觉和坚决执行更为关键,在多尔衮分兵义州之时,隆武陛下就已经预料到了大宁会遭到攻击,于是提前调动,并不顾内阁的反对,御驾亲征,担任了这次做战的前线总指挥。  

眼见挡不住,内阁只能退而求此次,要求内阁四辅,兼着户部尚书,主管钱粮,于军事也有一些见地的倪元璐随军一齐出征。  

隆武帝答应了。  

至于普通朝臣,根本不知道陛下出征的消息,直到隆武帝到达喜峰口,大战即将开启,内阁才将消息告知群臣。  

群臣又是哗然,臣子有先斩后奏之事,想不到现在天子也学会这一招了,以后可怎么得了?  

正是在隆武陛下的指挥和严令下,各部才能衔枚疾进,紧密配合,一夜之间,行军一百里,用一种车臣汗和车臣骑兵不可想象的速度,如神兵天降一般的出现在大宁。  

“谷正春!”  

一场大胜,将士振奋,隆武帝朱慈烺的脸上和眼中也都是无比的喜悦。  

他不喜胜,而是喜大明各部将士,能够严格遵照命令,完成了一项在过往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而这其中,功劳最大的并不是左右两路步兵按时抵达战场,也不是后路截击的李定国的大宁骑兵和张家口塞外三部,神兵天降,而是谷正春率领的一个夜不收的千人队。  

正是在他们的潜伏疾行,观察细密,默契配合之下,车臣蒙古布置在长城周边的探骑,才会一一被清除,车臣汗也才会变的又聋又瞎,危险临近而不自知,直到大明军队进入他十里之内,他才猛然惊觉,但包围已成,战局已经不是他可以改变的了。  

夜不收,功莫大焉。  

这其中,除了作战素质和高昂士气之外,大明夜不收的侦查小队配备的千里镜也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有了千里镜,每一个夜不收小队都可以在三里之外就发现车臣蒙古的探骑兵,而车臣蒙古兵却不能知道,双方不在同一个起点,虽然蒙古侦骑兵特别能受苦,能力也强悍,但却已经不能先知先觉的发现敌人,被大明夜不收逐一清除,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臣在!”  

夜不收游击将军,谷正春纵马而出。  

不同于其他将官的重甲,谷正春只披挂薄薄的轻甲,挂腰刀水壶,马鞍上短弩和短把遂发鸟铳,三十多岁,不到四十,但脸上却满是风霜,嘴唇干裂,皮肤哟嘿,沧桑的像是一个五十的老人,这正是多年的塞外风霜,晓伏夜行所造成的结果啊。  

看到谷正春,朱慈烺忍不住就想到了董朝甫一个为大明边防贡献了一生,但却始终郁郁不得志的老将。  

“谷正春,你是此战胜利的首功,朕擢你都督佥事,加参将,赏银元一百,”说着,朱慈烺将自己御用的千里镜取出了出来:“乃是朕心爱之物,跟随朕已经有七八年了,今日,朕将它赐予你。望你再接再厉,再立新功,为我大明之眼!”  

谷正春急忙滚鞍下马,拜伏在地:“臣惶恐,陛下之物,臣岂敢受?”  

“拿着吧,在你手中,它更有用武之地。”朱慈烺笑。  

谷正春这才受了。  

见陛下赐物给谷正春,众将既羡慕,又期望,或许将来不久,自己也能立下大功,为陛下所赞许。  

“罗额尔德尼、哩克图、那日松!”  

朱慈烺转身。  

“臣在!”  

三个蒙古将领纵马而出,正是张家口塞外三部的三位国公。  

朱慈烺看着他们,威严的目光中透出厚望,高声道:“此战你们三部勇猛,为战役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你们的功绩,朕看在眼里,计在心里,但现在尚不是赏功的时候,因为义州正危急,须臾不能等,朕令你们休息半日,整顿兵马,然后各领本部人马,即刻驰援义州!记着,你们的任务只是骚扰,不必和建虏硬碰硬,但是扰的建虏疲惫,无法在义州城下久驻,就是你等的功劳。”  

“遵旨!”  

三个蒙古国公领兵,急急去执行。  

“李定国!”  

朱慈烺看向众将之中最耀眼的那颗星星。  

又一将纵马而出,正是李定国。  

这一战,成功在策划,而李定国统兵奇袭,适时杀出,亦是功不可没。  

朱慈烺马鞭一指:“这一万多的喀尔喀车臣蒙古的俘虏,朕打算将他们收编成十个千人骑队,参加锦州之战,为我大明驱使,但喀尔喀蒙古和我大明素来没有什么渊源,忠心难以保障,你可有办法驾驭他们?”  

李定国想也不想,抱拳说道:“回陛下,车臣汗虽然逃走了,但其手下的十几个诺颜,却被我军俘虏了大半,其中,一半是主动下马投降,另有一半顽固者是被我军抓获的,臣以为,可将顽固者推到军前,交由那些主动投降的诺颜,执行死刑。他们为大明杀了同袍,想要回头也就难了。”  

朱慈烺笑了一下,对李定国所说,好像一点都不意外,口中继续问道:“只有这样吗?”  

“只是其一。其二,将诺颜以下的蒙古军官全部关押,赦免那些身份低贱、为奴为仆的下层蒙古骑兵,恢复他们的自由身,编为队伍,从中选出憨笨忠厚者为临时头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