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3章 第二次松锦之战(三)(2/3)
之后,随着战鼓和号角之声鼓荡,大战就此展开。
明军首先发起攻击。
“出战!”
孙传庭一声令下,旗牌官挥动令旗。
“咚咚咚咚”
十几面牛皮战鼓,一起擂响,其声鼓荡耳膜,震动天地,将人的热血都要激发出来了。
“杀”
三声大喊之后,随着令旗所指,马蹄震天,大明骑兵从左右两翼滚滚飞出。
佟翰邦、吴三桂,陈永福,刘耀仁部,先后奔出,攻击建虏左翼;马科,刘良佐,高杰,王允成,王光恩率领骑兵攻击建虏右翼。
刘肇基和虎大威为第二梯队,以为接应和助援。
中军暂时不动,以为后战。
“大清勇士,出击!”
阿济格沙哑的声音。
“呼哬!”
建虏这边,立刻派蒙古八旗和察哈尔骑兵接战。
马蹄滚滚,双方刀枪来去,鸟铳弓箭齐施,在原野中展开了厮杀。寒光剑影之中,不断有人落马惨叫。
随着战事的进行,阿济格苍白的脸色越发严峻明军士气旺盛,攻击极猛,蒙古骑兵却相反,一个个畏畏缩缩,显得贪生怕死,双方实力此消彼长,眼见的,不论是左翼还是右翼,明军都明显占据优势。
建虏蒙古众将相互一看,心中都是不安。
又战了一会,蒙古骑兵败相显露,已经是有点顶不住了。
正常情况下,阿济格应该立刻增兵支援,不然等到蒙古骑兵溃逃,己方阵型就有可能会被冲乱,明军再随后一冲,己方就要败了。
但阿济格却没有下令增兵,他看了看孙传庭的大纛,忽然说道:“撤!左右兵马先撤,本王断后!”
“嗻。”
“呜呜呜”
退兵的号角声忽然响起,就像是大海退潮,除了正在左右两翼激战的蒙古骑兵,建虏其他各路兵马忽然调转马头,开始往后撤退。
面对建虏忽然的撤退,明军将官都是惊喜。
站在阵中临时搭起的望楼上,举起千里镜,清楚看到,阿济格的大纛还在原地,他本人连同他身边的数百精锐建虏白甲兵,依然立在旗下不动,但其他兵马,汉军蒙古旗却已经是在分批撤退。
阿济格果然刚,也果然是猛将,身为王爷,居然亲自断后!
只是后方这么一撤退,正在和明军激战的蒙古骑兵立刻就慌了,他们再也无心和明军战斗,纷纷后撤逃跑,战场局面瞬间崩溃,建虏后撤的队伍被忽然逃散的蒙古骑兵冲的纷乱,连阿济格的大纛好像也受到了波及。
所有人都着急了起来,原本有秩序的撤退,登时就变成了你推我挤,抢夺道路的混乱…
眼见弹压不住,留在原地的阿济格在众军的护卫下,也急忙撤退。
阿济格一撤,情势就更是无法控制,建虏的撤退,眼见就要变成了一场大溃败…
“敌败了,追击!”
这是大多数人在看到这种情况时,最直接的想法。
战场上的大胜大败,最大规模的杀伤,从来都不是发生在敌我面对面的激战中,而是发生在一方败逃、另一方追击的单方面的屠杀中。
这种机会,是一方消灭另一方有生力量的最好机会。
明末清初最有名的两个例子,一个高桥伏击战,另一个则是山海关之战,两战的胜利者都是建虏,通过这两战,建虏先后歼灭了大明和顺军的精锐主力,从而为他们进取中原,踩平了道路…
相反的例子则是清末的太平天国。
虽然太平天国曾经两次击破江南大营,也两次大败曾国藩,逼的曾国藩差点自杀,但几次战役却都没有能歼灭清军和湘军有生力量,致使对方在战败后,依然可以收拢败兵,拒守重要的城池,继续阻击,看似热热闹闹,战果辉煌,但其实华而不实,没有起到一锤定音的效果。
现在,建虏退兵,看起来各部争路,一片混乱,正是快速追击,扩大战果的绝佳机会,尤其是阿济格断后,如果能一战击杀或者是擒获阿济格,那就将是继逼的阿巴泰投降之后,大明又一个彪炳千秋的大胜利!
这样的机会,千载难逢,如果错过,就有抱憾终生的可能。
这也是战场之上,很多谨慎的主将会忽然失去冷静,命令追击的原因。
如果是十年前,如果没有隆武帝临行前的叮嘱,孙传庭说不定真会命令骑兵大举追击,以擒杀阿济格,取得更大的战果。
但今日,他却无比冷静,不管周围一双双热切的、呼喊胜利、想要追击的目光,他却没有着急下令,只是思索。
“阁部,建虏败了,追啊!”副帅史可法抑制不住胸中的激动,向孙传庭请命。
其他人也都是拱手。
孙传庭却冷静,他摇头道:“阿济格退的蹊跷,可能有诈。传令,各部收拢战场,没有本督的命令,任何人不得擅自追击!”
时间和实力都在我,结硬寨,打呆仗,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不冒险,不冒进,不给建虏任何机会,
这是军机处的建议,也是隆武帝当日所说,孙传庭深以为然。
其实对于诈败诱敌,孙传庭才是个中的行家里手。历史上,郏县之战时,孙传庭命令牛成虎诈败,将李自成诱入包围圈,随即伏兵四起,将李自成杀了一个落花流水,一口气追出三十里,只可惜为了抢夺战利品,各部陷入混乱,罗汝才又来援救李自成,李自成趁机杀个回马
明军首先发起攻击。
“出战!”
孙传庭一声令下,旗牌官挥动令旗。
“咚咚咚咚”
十几面牛皮战鼓,一起擂响,其声鼓荡耳膜,震动天地,将人的热血都要激发出来了。
“杀”
三声大喊之后,随着令旗所指,马蹄震天,大明骑兵从左右两翼滚滚飞出。
佟翰邦、吴三桂,陈永福,刘耀仁部,先后奔出,攻击建虏左翼;马科,刘良佐,高杰,王允成,王光恩率领骑兵攻击建虏右翼。
刘肇基和虎大威为第二梯队,以为接应和助援。
中军暂时不动,以为后战。
“大清勇士,出击!”
阿济格沙哑的声音。
“呼哬!”
建虏这边,立刻派蒙古八旗和察哈尔骑兵接战。
马蹄滚滚,双方刀枪来去,鸟铳弓箭齐施,在原野中展开了厮杀。寒光剑影之中,不断有人落马惨叫。
随着战事的进行,阿济格苍白的脸色越发严峻明军士气旺盛,攻击极猛,蒙古骑兵却相反,一个个畏畏缩缩,显得贪生怕死,双方实力此消彼长,眼见的,不论是左翼还是右翼,明军都明显占据优势。
建虏蒙古众将相互一看,心中都是不安。
又战了一会,蒙古骑兵败相显露,已经是有点顶不住了。
正常情况下,阿济格应该立刻增兵支援,不然等到蒙古骑兵溃逃,己方阵型就有可能会被冲乱,明军再随后一冲,己方就要败了。
但阿济格却没有下令增兵,他看了看孙传庭的大纛,忽然说道:“撤!左右兵马先撤,本王断后!”
“嗻。”
“呜呜呜”
退兵的号角声忽然响起,就像是大海退潮,除了正在左右两翼激战的蒙古骑兵,建虏其他各路兵马忽然调转马头,开始往后撤退。
面对建虏忽然的撤退,明军将官都是惊喜。
站在阵中临时搭起的望楼上,举起千里镜,清楚看到,阿济格的大纛还在原地,他本人连同他身边的数百精锐建虏白甲兵,依然立在旗下不动,但其他兵马,汉军蒙古旗却已经是在分批撤退。
阿济格果然刚,也果然是猛将,身为王爷,居然亲自断后!
只是后方这么一撤退,正在和明军激战的蒙古骑兵立刻就慌了,他们再也无心和明军战斗,纷纷后撤逃跑,战场局面瞬间崩溃,建虏后撤的队伍被忽然逃散的蒙古骑兵冲的纷乱,连阿济格的大纛好像也受到了波及。
所有人都着急了起来,原本有秩序的撤退,登时就变成了你推我挤,抢夺道路的混乱…
眼见弹压不住,留在原地的阿济格在众军的护卫下,也急忙撤退。
阿济格一撤,情势就更是无法控制,建虏的撤退,眼见就要变成了一场大溃败…
“敌败了,追击!”
这是大多数人在看到这种情况时,最直接的想法。
战场上的大胜大败,最大规模的杀伤,从来都不是发生在敌我面对面的激战中,而是发生在一方败逃、另一方追击的单方面的屠杀中。
这种机会,是一方消灭另一方有生力量的最好机会。
明末清初最有名的两个例子,一个高桥伏击战,另一个则是山海关之战,两战的胜利者都是建虏,通过这两战,建虏先后歼灭了大明和顺军的精锐主力,从而为他们进取中原,踩平了道路…
相反的例子则是清末的太平天国。
虽然太平天国曾经两次击破江南大营,也两次大败曾国藩,逼的曾国藩差点自杀,但几次战役却都没有能歼灭清军和湘军有生力量,致使对方在战败后,依然可以收拢败兵,拒守重要的城池,继续阻击,看似热热闹闹,战果辉煌,但其实华而不实,没有起到一锤定音的效果。
现在,建虏退兵,看起来各部争路,一片混乱,正是快速追击,扩大战果的绝佳机会,尤其是阿济格断后,如果能一战击杀或者是擒获阿济格,那就将是继逼的阿巴泰投降之后,大明又一个彪炳千秋的大胜利!
这样的机会,千载难逢,如果错过,就有抱憾终生的可能。
这也是战场之上,很多谨慎的主将会忽然失去冷静,命令追击的原因。
如果是十年前,如果没有隆武帝临行前的叮嘱,孙传庭说不定真会命令骑兵大举追击,以擒杀阿济格,取得更大的战果。
但今日,他却无比冷静,不管周围一双双热切的、呼喊胜利、想要追击的目光,他却没有着急下令,只是思索。
“阁部,建虏败了,追啊!”副帅史可法抑制不住胸中的激动,向孙传庭请命。
其他人也都是拱手。
孙传庭却冷静,他摇头道:“阿济格退的蹊跷,可能有诈。传令,各部收拢战场,没有本督的命令,任何人不得擅自追击!”
时间和实力都在我,结硬寨,打呆仗,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不冒险,不冒进,不给建虏任何机会,
这是军机处的建议,也是隆武帝当日所说,孙传庭深以为然。
其实对于诈败诱敌,孙传庭才是个中的行家里手。历史上,郏县之战时,孙传庭命令牛成虎诈败,将李自成诱入包围圈,随即伏兵四起,将李自成杀了一个落花流水,一口气追出三十里,只可惜为了抢夺战利品,各部陷入混乱,罗汝才又来援救李自成,李自成趁机杀个回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