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0章 尚善死(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金州。  

高斗枢杂站着城头,望着渐渐隐入黑夜的北岭和建虏连绵不断的营帐,面色凝重。  

这一夜是年三十,但城里城外,生死搏杀,谁也顾不上过年,只是在晚饭之时,汤菜里多加了一点肉。  

脚步声急促。  

阎应元奔了上来。抱拳,肃然禀报:“经略,都已经准备好了。”  

“那就执行吧。”高斗枢道。  

“是。”  

北岭。  

“什么?副镇要我撤退?”赵良栋惊讶的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是。”  

“为什么?”  

摸黑上山的传令兵不能回答,也无法回答。  

赵良栋也警醒,知道自己问的多余,身为军人,面对长官命令,服从是他唯一的选择。  

“知道了,我部即刻准备。”赵良栋道。  

待传令兵之后,赵良栋看周边剩下的五百多个兄弟,又看山腰处建虏取暖的篝火,他似乎有所明白原本,他计划今晚组织勇士夜袭,夺回山腰的,但现在看起来不必了。  

“各部搀扶伤兵,依序从后山撤退,本千总断后!”赵良栋道。  

“砰砰砰!”  

天快亮时,山腰壕沟里的建虏忽然听见山顶传来了剧烈的爆炸声,他们都吓了一跳,以为明军在发炮,急忙隐藏,不过只听见爆炸声,却久久不见炮弹落下。  

建虏大营。  

三十夜。  

听到北岭剧烈的爆炸声,建虏众将都是惊起,  

洪承畴披衣而起,走出自己的营帐,只抬头望了一眼就大惊:“不好,南军在毁炮,他们怕是要撤退!快,快去禀报郑亲王!”  

军情会议。  

高斗枢的声音在厅中回荡。  

“北岭危急。”  

“我军兵马有限,在建虏一部分大军已经绕道东门的情况下,已经抽不出兵马支援北岭了。”  

“北岭一旦失守,建虏在山岭架设大炮,可以直接轰击城内。我军将失去防守之利。”  

“再坚守金州,已经没有意义了。”  

“陛下曾说过,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所以本经略决定,放弃金州,退守南关岭。依托南关岭进行防守。”  

“只要守住南关岭,就算建虏拿下金州,也无法直接攻取旅顺。”  

“建虏没有水师,我放弃金州,他们也是守不住,不敢守的。”  

“因为再有二十天,登莱,复州,盖州一代的海面就会冰开,我大明援兵就可以到达。”  

“到时。如果建虏还不撤兵,我军就可以袭取复州或者是海州,骚扰切断建虏大军的补给。”  

“济尔哈朗是宿将,不管他愿意不愿意,最后他都必须撤退。”  

今日是大年初一,春节。  

天亮了。  

隆武五年,顺治六年,来到了。  

“杀啊”  

汉军旗嚎叫着冲上北岭的山顶。  

除了旗帜和一些废弃的辎重,山顶再无一个明军。  

也就在这时,金州城中忽然冒起滚滚浓烟。  

“明人在烧毁带不走的仓储,快,快杀进去!”济尔哈朗大叫。  

他清楚知道,在金州和旅顺之间,还有一道南关岭,如果明军放弃金州,全部死守南关岭,但情况不妙了,相比之下,如果明军死守金州,凭借拿下北岭的优势,他有信心在十天拿下金州,将明军全部歼灭,到时他就可以直接挥兵南下,轻松夺取旅顺。  

——起点,最近订阅下降的厉害,不得不重启防盗版,写作不易,谋生更不易,个中不便,望大家谅解,正式内容请十五分钟后刷新,如果是半夜,请凌晨刷新,对造成的不便,再次表示深深的歉意。  

太子处置刘泽清,未修改版。  

王永吉额头有汗:“回殿下,他二人都在,不过是不是回到官署再问讯他们?大街之上,不宜久留啊殿下。”  

“张胜,姚文昌!”  

朱慈烺立刻叫出两位指挥使对质。  

两人都是满头大汗,跪在太子面前如同是洗澡。  

“听好了,本宫只问一次,但有一字虚言,必严惩不贷。李青山冒功,究竟怎么回事?”朱慈烺俯视他们,冷冷问。  

张胜,姚文昌虽然是刘泽清的死党,但在带天出征的太子面前,却也不敢撒谎,不然就是“欺君”之罪,何况当日知道真相的人极多,他们不说,自有他人会说,于是两人不敢隐瞒,一五一十的将当日真相说了出来。当日,李泽清带兵围攻梁山,不想却走了李青山,刘泽清觉得没有面子,于是勾结军中将领,将李浩然生擒李青山的功劳掠为己功。  

不过张胜和姚文昌却竭力撇清跟李浩然之死的关系。  

当两人自白时,同样跪在地上的刘泽清面无死灰,他知道,自己今日肯定是逃不过了。这个总兵,肯定是丢了,幸好李浩然之死他做的漂亮,只要他咬死不承认,太子找不到证据,最多就是罢职,等过了这个风口,他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一匹快马疾驰而来,到了太子身边小声而报,却是中军官佟定方。  

原来精武营两个把总队已经悄无声音将刘泽清的五百亲兵堵在了城门口不远处的一片空地上。如果刘泽清的亲兵队胆敢作乱,立刻就可以绞杀。  

一切安排妥当,朱慈烺冷冷看向刘泽清。  

“刘泽清,你知罪么?”  

事到如今,刘泽清不能不认了,他一咬牙,重重叩首:“臣一时猪油蒙了心,抢了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