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5章 辽南战起(2/3)
只能依靠自己了。
“收复金州旅顺之战,已经是迫在眉睫,都说说吧,此战该如何打?朝廷又该如何支援郑亲王?”
端坐正中,身穿五爪团龙袍的多尔衮,第一个说话。
作为大清的辅政王,大清实际的掌权者,这两年,多尔衮在享受荣耀的同时,也承受了更多的非议,从入塞失败到乌克尔河的失利,这么多场的战役,无有一胜,辽南又丢失,如果不能收复,他这个辅政王,真的就坐不下去了。
因此,辽南非战不可。
最初,多尔衮想要亲征,但被洪承畴力劝,所谓上士不可对下士,现在拒守辽南的不过是一个辽南经略高斗枢,郑亲王济尔哈朗已经足够,辅政王你不可自降身份,和高斗枢缠斗。一旦不能成功,声势将不可挽回,何不就让郑亲王继续指挥呢?
只要拿出全部的力量支援,胜了,辅政王有领导支援之功,败了是郑亲王之罪,无论结果如何,辅政王你都可以进退自如。
多尔衮听了默默。
他知道洪承畴没有说的是,这两年,内外数败,尤其是乌克尔河之战,身为辅政王的他,亲自领兵出征,但最后却不得不退兵,虽然没有大败,但声望却已经是受到了重大影响,如果这一次他亲自领兵前往辽南,但最后却没有能收复,那么一直被他压制、对他十分不满的反对力量,必将群聚而起,将他从辅政王的宝座上掀翻下来…
大清内部,将会掀起一场腥风血雨。
最终,多尔衮听从了洪承畴的建议。
此时坐在殿中,迎着晚秋的阳光,多尔衮有些疲惫,但眼神却是坚定。
京师。
诏狱。
作为锦衣卫副指挥使,刘宗嗣主管北镇抚司和诏狱,自从到任以来,就遵循陛下的旨意,清理诏狱,无罪之人释放,有罪之人转往刑部大狱,这一年多来,诏狱基本都是空的,除了前佥都御史马嘉植被特殊关押之外,其他在狱的人寥寥无几。
大明两百八十年,诏狱从来都没有这么空过。
一月之前,诏狱忽然又来了一个特殊的犯人。
前军情司照磨,同时也是闻香教教首的萧汉俊。
陛下特旨,将其关押在诏狱,任何人不得见。
这一月里,没有人提审,只有司礼监秉笔大太监田守信来过一次,秘密审了很久。
“严密看管,不得有任何意外。”这是田守信链临走前的命令。
刘宗嗣不敢大意,每日巡视,必到萧汉俊的大牢,隔着牢门,仔细看萧汉俊。
一来二去。
刘宗嗣对萧汉俊倒是熟悉了起来,他发现,萧汉俊不是睡觉就是看书,从来没有第三件事,好像是即将到来的杀头之罪,毫不在意。
这一日,刘宗嗣照例巡视,刚走到诏狱门口。身后脚步声响,一个锦衣卫追了上来:“副指挥使!”
刘宗嗣站住脚步。
“宫中有密旨…”
锦衣卫小声。
刘宗嗣听完脸色一变:“立刻押犯人进宫!”
一间偏僻的宫殿,原本只是例行打扫,但今日却是忙碌起来,神殿监的人一早就将这里打扫的干净,里外焕然一新。
临近中午,一顶小轿子出现,里面的人被架进了殿中。
原来竟是诏狱中的一个犯人。
不久,隆武帝的御驾就到了。
众人跪在殿前,没有人敢抬头。
只能感觉到陛下脚步匆匆,带着风就进入了殿中。
随即就是漫长的等待。
众人不知道陛下审了什么,只有送茶的小太监推开殿门之时,隐隐听到殿中传出哭声。
“闻香教负责传教的教士,大约有一百人。罪臣将他们的名字和居住地都已经写下了,陛下要拿,按图索骥即可。”
“罪臣自知罪行深重,为国法所不容,罪臣愿意领死。”
“但罪臣要说的是,闻香教绝无反叛朝廷之意,教义中也没有蛊惑人心,图谋不轨,就教义来说,和我大明的道教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教众也都是良善的百姓。”
“这是罪臣默写的闻香教教义,请陛下御览。”
“罪臣不求其他,但求朝廷不要再追剿闻香教,令他们不必再东躲西藏,可以安心劳作,闲暇时有心灵慰藉即可。”
“当初,罪臣的父亲为闻香教教主之时,因为得不到朝廷的承认,一怒之下,就聚众起事,攻击州府,罪臣不赞同,于是改名换姓,来到京师,想要曲线救教,令朝廷知晓闻香教并不是图谋不轨的邪教。所谓的闹事,都是官府税赋太重,穷苦教众聚集一起,想要争取一些减免待遇罢了。”
“自入了东宫之后。罪臣庶竭驽钝,不敢有一丝的怠慢,只恐伤了陛下的知遇之恩。”
“甲申之乱时,臣背叛陛下,羞愧万分,从那时起,臣就抱定了必死的决心,但家母尚在,臣不得不苟且。”
“现在,臣了无牵挂,终于是可以去了。”
“此罪臣的肺腑之言,绝无一字虚假。”
忽然。
“你干什么?来人,快来人!”
听见陛下大叫。
殿中立刻就是一阵乱。
殿门口的锦衣卫和太监都是吃惊,不知道殿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不一会,太医急匆匆地赶到。
这时他们才知道,原来是犯人咬舌自尽了…
殿中。
隆武帝朱慈烺面色沉沉,他万万没有想到,萧汉俊居然会在他
“收复金州旅顺之战,已经是迫在眉睫,都说说吧,此战该如何打?朝廷又该如何支援郑亲王?”
端坐正中,身穿五爪团龙袍的多尔衮,第一个说话。
作为大清的辅政王,大清实际的掌权者,这两年,多尔衮在享受荣耀的同时,也承受了更多的非议,从入塞失败到乌克尔河的失利,这么多场的战役,无有一胜,辽南又丢失,如果不能收复,他这个辅政王,真的就坐不下去了。
因此,辽南非战不可。
最初,多尔衮想要亲征,但被洪承畴力劝,所谓上士不可对下士,现在拒守辽南的不过是一个辽南经略高斗枢,郑亲王济尔哈朗已经足够,辅政王你不可自降身份,和高斗枢缠斗。一旦不能成功,声势将不可挽回,何不就让郑亲王继续指挥呢?
只要拿出全部的力量支援,胜了,辅政王有领导支援之功,败了是郑亲王之罪,无论结果如何,辅政王你都可以进退自如。
多尔衮听了默默。
他知道洪承畴没有说的是,这两年,内外数败,尤其是乌克尔河之战,身为辅政王的他,亲自领兵出征,但最后却不得不退兵,虽然没有大败,但声望却已经是受到了重大影响,如果这一次他亲自领兵前往辽南,但最后却没有能收复,那么一直被他压制、对他十分不满的反对力量,必将群聚而起,将他从辅政王的宝座上掀翻下来…
大清内部,将会掀起一场腥风血雨。
最终,多尔衮听从了洪承畴的建议。
此时坐在殿中,迎着晚秋的阳光,多尔衮有些疲惫,但眼神却是坚定。
京师。
诏狱。
作为锦衣卫副指挥使,刘宗嗣主管北镇抚司和诏狱,自从到任以来,就遵循陛下的旨意,清理诏狱,无罪之人释放,有罪之人转往刑部大狱,这一年多来,诏狱基本都是空的,除了前佥都御史马嘉植被特殊关押之外,其他在狱的人寥寥无几。
大明两百八十年,诏狱从来都没有这么空过。
一月之前,诏狱忽然又来了一个特殊的犯人。
前军情司照磨,同时也是闻香教教首的萧汉俊。
陛下特旨,将其关押在诏狱,任何人不得见。
这一月里,没有人提审,只有司礼监秉笔大太监田守信来过一次,秘密审了很久。
“严密看管,不得有任何意外。”这是田守信链临走前的命令。
刘宗嗣不敢大意,每日巡视,必到萧汉俊的大牢,隔着牢门,仔细看萧汉俊。
一来二去。
刘宗嗣对萧汉俊倒是熟悉了起来,他发现,萧汉俊不是睡觉就是看书,从来没有第三件事,好像是即将到来的杀头之罪,毫不在意。
这一日,刘宗嗣照例巡视,刚走到诏狱门口。身后脚步声响,一个锦衣卫追了上来:“副指挥使!”
刘宗嗣站住脚步。
“宫中有密旨…”
锦衣卫小声。
刘宗嗣听完脸色一变:“立刻押犯人进宫!”
一间偏僻的宫殿,原本只是例行打扫,但今日却是忙碌起来,神殿监的人一早就将这里打扫的干净,里外焕然一新。
临近中午,一顶小轿子出现,里面的人被架进了殿中。
原来竟是诏狱中的一个犯人。
不久,隆武帝的御驾就到了。
众人跪在殿前,没有人敢抬头。
只能感觉到陛下脚步匆匆,带着风就进入了殿中。
随即就是漫长的等待。
众人不知道陛下审了什么,只有送茶的小太监推开殿门之时,隐隐听到殿中传出哭声。
“闻香教负责传教的教士,大约有一百人。罪臣将他们的名字和居住地都已经写下了,陛下要拿,按图索骥即可。”
“罪臣自知罪行深重,为国法所不容,罪臣愿意领死。”
“但罪臣要说的是,闻香教绝无反叛朝廷之意,教义中也没有蛊惑人心,图谋不轨,就教义来说,和我大明的道教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教众也都是良善的百姓。”
“这是罪臣默写的闻香教教义,请陛下御览。”
“罪臣不求其他,但求朝廷不要再追剿闻香教,令他们不必再东躲西藏,可以安心劳作,闲暇时有心灵慰藉即可。”
“当初,罪臣的父亲为闻香教教主之时,因为得不到朝廷的承认,一怒之下,就聚众起事,攻击州府,罪臣不赞同,于是改名换姓,来到京师,想要曲线救教,令朝廷知晓闻香教并不是图谋不轨的邪教。所谓的闹事,都是官府税赋太重,穷苦教众聚集一起,想要争取一些减免待遇罢了。”
“自入了东宫之后。罪臣庶竭驽钝,不敢有一丝的怠慢,只恐伤了陛下的知遇之恩。”
“甲申之乱时,臣背叛陛下,羞愧万分,从那时起,臣就抱定了必死的决心,但家母尚在,臣不得不苟且。”
“现在,臣了无牵挂,终于是可以去了。”
“此罪臣的肺腑之言,绝无一字虚假。”
忽然。
“你干什么?来人,快来人!”
听见陛下大叫。
殿中立刻就是一阵乱。
殿门口的锦衣卫和太监都是吃惊,不知道殿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不一会,太医急匆匆地赶到。
这时他们才知道,原来是犯人咬舌自尽了…
殿中。
隆武帝朱慈烺面色沉沉,他万万没有想到,萧汉俊居然会在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