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1章 死战待援(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正倚在门边,冲他温柔的笑:“夫君,战后早归…”  

战斗结束。  

守卫三处高坡的明军全数战死,蒙古人潮水般的涌了上去。  

这场战斗的时间,其实并不长,前后不过一个时辰多一点而已,但其间的残酷和明军的拼死抵抗,一步不退,一人不降,却是出乎蒙古人的意料。  

很多蒙古亲贵都看的胆战心惊。  

军旗之下,阿济格脸色铁青,明军拼死抵抗,令他更加暴怒,他右手握着马鞭,指节都已经发白…杀,这些不知死活、毁我军心的明军一个也不能留,要全部杀掉。  

占据了高地,蒙古人取得了下山的主动。  

而在失去了高地的犄角之后,列在山道口的明军方阵,就显得更是单薄了。  

不仅是因为失去了高地的策应,更因为在这半个多时辰里,有更多的蒙古兵绕道下了山,从后方对明军形成了包围,虽然因为山道陡峭的原因,蒙古兵的战马,一时还难以下山,还需要更多时间和更多人手的开路铺石,但下山的蒙古兵,已经有了三四千人,他们结成步兵方阵,对山道口的明军实行了包围,在他们的汹汹人群和猎猎军旗之下,不到一千人的明军,宛如汪洋大海中的一叶扁舟,随时都可能覆灭。  

“王安乐他们牺牲了,我们得少退一下,避开蒙古鞑靼可能的滚木和巨石!”  

杨轩道。  

袁枢点头。  

山道口虽然是一个葫芦口,扎紧了,蒙古人就难以通行,但现在蒙古人已经占据两边的高地,如果蒙古人在上面投掷石块,步兵方阵肯定是挡不住的,所以必须退。  

历来,阵型移动和战场撤退,都极其考验将官的统帅和应变能力,尤其是在四面皆是敌人的情况下,一个不慎,就有可能造成提前崩溃的惨剧。  

因此,一旦列阵成功,一般是不轻易再移动的。  

但现在不移不行。  

杨轩并不担心移动的失败,他对麾下兄弟的变阵水平有相当的信心,虽然面对重围,兄弟们的眼神中,都流出了一些恐惧,但在恐惧之外,却依然没有完全失去做战的勇气。  

这就够了。  

“后移一步,起,落!”  

口令之中,明军摆在地上的长盾,被提了起来,后撤了一步,啪,长盾重新又落下。再组成盾墙。  

接着再提起,再移动,再落下。  

如此,一步步的、非常谨慎、非常小心的离开山道口。  

见明军阵型移动,蒙古亲贵和阿济格都看到了战机,阿济格马鞭一指:“攻!”  

“呜呜”  

攻击的号角吹响。  

“呼哬!杀啊”  

挤在山道上的蒙古兵举着举着圆盾和长刀,向明军扑来,在明军后方的三千蒙古兵也分成三路,迅速向明军逼近,在不停抛射箭雨,给明军造成伤亡的同时,也试图通过巨大的战吼之声,震慑明人的心神,令他们抛下武器投降。  

“稳住!”  

军旗之下,杨轩嗓子都快要哑了。  

从开封之战到入塞之战,他连续经历数次血战,早已经不是那一个有些不羁,自以为勋贵之后,想要光宗耀祖,重新照耀杨家门楣的第二代了,这两年多的战事,令他心里深深知道,刀枪无眼,谁也不是天神,在战场要想活命和取得胜利,非依靠集体的力量不可。  

今日就是如此。  

能不能坚持到援兵到来,就看他们能不能上下一心,坚定不拔了。  

“噗噗噗噗”  

明军的长盾刚落下,阵型还没有完全齐整,蒙古兵的箭雨就到了。  

黑压压,如同是漫天飞蝗。  

又如同是雨打沙滩。  

血雨飞溅。  

这一轮的箭雨洗涤,对明军造成的伤害,远胜前几轮。  

但明军鸟铳,同样给蒙古人造成了不少的伤害。  

明军方阵,依然稳定,依然没有溃败的迹象,杨轩和袁枢两人,大声鼓舞士气。  

“朝廷的援兵,马上就到了,坚持,坚持!”  

“我京营好男儿,绝不做孬种。”  

“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  

蒙古兵嗷嗷大叫,从前后两边冲上来了。  

“砰砰砰砰!”  

鸟铳鸣响。  

血战再一次展开。  

战鼓号声角声同时鼓荡,羽箭和铅弹共飞,敌我双方的厮杀和临死前的惨叫声,伴随着血雨,交织成了一副惨烈的战争画面。  

不知不觉,一个时辰过去了。  

在蒙古人四面猛攻之下,明军不断的倒下,方阵逐渐收缩,但却依然没有崩溃。  

那一面染血的飞虎旗,依然在飘扬。  

而蒙古人的尸体,却层层叠叠,扑满了整个大地。  

阿济格脸色发青,这一刻,他忽然想到了当年的浑河。  

浑河之战时,明军全部溃散,却有一群明国南方步兵,逆势而为,用长枪盾牌加上一定数量的鸟铳,组成了一个严密的步兵方阵,给他八旗勇士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若不是最后招来了明军降兵,用大炮轰击,说不定他们至死都无法攻破明军的步兵阵。  

今日俨然就是当日情况的重现。  

不同的是,他没有携带大炮,而京营的步兵方阵却比当年的南方兵更稳定,装备也更精良,士气始终不坠。  

一千明军,竟然如此难缠。  

“王爷。”  

站在阿济格身边的浩齐特右旗旗主罗额尔德尼终于是忍不住了,他小声的劝道:“明人只剩下三百人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