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0章 岳州战起(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随后战鼓咚咚,各部兵马从营中轰隆隆而出。  

江面之上,晨雾尚未散去,一艘艘地渔船改成的战船,就已经在江面上排列了。  

“奉天永昌大元帅到!!”  

“娃娃们,杀官军,分田分粮,分女人啊”张献忠操着陕西话大笑。  

“奉天永昌大元帅有令,但使击破官军一艘小船,赏银十两,大船二十两,夺船而归者,赏银五十两!”  

张献忠亲到江边,更是鼓舞了流贼水军,于是赏赐激励的语言不绝于耳,流贼水军士气大振,随着钱文选的一声命令,无数的船桨飞舞,水花乱溅中,向岳州水军压去。  

为了防守岳州水面,从偏沅巡抚李乾德到岳州知州王章都想了很多的办法,他们将搜集来的五百多艘渔船进行改装,连同二十艘巡检船分成前、后、左、右、中五队,选精壮之士任命,日夜操练,不过毕竟不是正经的水军,操练时间又短,能否挡住流贼水军,从李乾德到王章,信心都有点不足,但危局关头,也容不得他们多考虑,只能一面鼓舞士气,一面向南京请调水军支援,但时至今日,南京水军还没有出现。  

当今日清晨,流贼水军出现在岳州江面,浩浩荡荡,帆如叠雪,樯若丛芦,大小船只最少在一千艘以上时,李乾德和王章都是脸色发白,他们知道,这一战,怕是不好打了。  

一旦水战失利,岳州就危险了。  

但他们却也顾不上水军,因为同一时间,流贼步军也已经在城下摆开阵势,  

号炮连响,旗帜摇动,人潮漫山遍野,流贼呼喊之声,震天动地,而在队伍的最前方,他们推出了几十辆连夜赶制的盾车,准备盾车开刀,用木板和泥土袋填平城外的壕沟和护城河,然后再发动攻城。  

小小地岳州城,在数十万流贼的包围中,宛若江边的一艘小舟,随时都有可能被倾覆。  

“刘总镇,贼兵势大,你怎么看?”岳州城头上,偏沅巡抚李乾德脸上有汗,急问刘肇基。  

刘肇基却冷静,他放下千里镜:“岳州城防无忧,关键是水战。”  

见李乾德和王章都脸色发白,眼有惧色,他安慰的说道:“两位大人不必太过担心,流贼虽然船多,但他们和咱们一样,大多数都是民船,船上没有炮,只有弓弩和长枪,而且操船的水手大多数是俘虏的百姓,勉强打桨,勉强扶舵,看似强大,其实并没有多少战力,只要能顶住他们的三板斧,拖延时间,我水军就能胜利!”  

李乾德和王章微微松口气,对刘肇基的判断,他们都是信服的。王章拱手:“刘总镇以为,可否用火攻?”  

刘肇基摇头,文士们看多了,总以为火攻是对付水军的不二法门,却不知,火攻要想成功,需要相当条件,其中有一点,对方需都是大型船舰,转向不灵,但流贼多是小船,进退灵活,现在又没有风向,根本不惧火攻。  

何况,经过三国演义的传播,即使是操船的老渔夫,也知道要防备火攻,何况流贼将领?  

今日,只能是真刀真枪的硬拼。  

这时,就看见一个挑着三角白旗的骑兵从流贼大阵中缓缓而出,一边出,一边摇动手中的三角旗,渐渐来到了官军壕沟一百步之前,官军静寂,没有人开火,只静静看着他。  

“城中的,快快投降,我奉天永昌大元帅,只杀官,不杀民,只杀强,不杀降,但使开城投降,人人都有赏银如果顽抗,攻破城池,必然鸡犬不留…”  

那流贼扯开了嗓子,在官军阵前拼命的喊。但一声尚没有喊完,就听见“砰”的一声巨响,官军壕沟胸墙之后,忽然有白烟冒起,那流贼只觉得一股大力袭来,胸口一阵剧痛,身子已经不由自主的倒飞了出去,砰的,重重摔在马下。  

后面的流贼都是惊呼。  

直到这时,这个流贼才惊骇的发现,自己胸口,竟然是出现了一个血洞,正咕咕冒血…  

胸墙之后,一个官军小旗长高声呼喊:“一枪毙敌,显我军威。个人三等功一次!”  

献营军旗之下,李定国微微惊异,官军的鸟铳竟然能打这么远?  

但箭在弦上,他不得不发,抬手一挥:“攻城!”  

城头上,刘肇基举着千里镜,观察流贼军势流贼军中的清一色的献字旗,只是大大小小,形状不同,他看不出对方将领的名字,也不知道献贼是否就在城下的军阵中?  

“大元帅炮”  

忽然听见流贼阵中掀起欢呼,接着就看见城外流贼推出了他们在武昌铸造的十几门土炮,也就是张献忠命名的大元帅炮,官军使用的不都是大将军炮吗,他偏偏要命名大元帅炮,压官军一头。  

一口气,流贼从营中推出了大小炮几十,但大部分都是在武昌缴获的官军旧炮,少部分是新铸的大元帅炮,总体威力并不大,壮威的意义远大过实际杀伤。  

这样的大炮,就算是轰鸣一天,怕也是轰不塌岳州的城墙。  

面对流贼示威一般的炮阵和那汹涌看不到边际、长枪林立的兵海,刘肇基一点都不担心,身为辽东边将,他见过的大场面多了,不要说流贼,就算城外是建虏看,他也不会畏惧。虽然这一次紧急驰援岳州,他带来的弹药并不多,但依靠岳州的城墙和城外的壕沟胸墙,加上咸宁等四地撤回来的兵马,他对坚守岳州,有无比的信心。  

刘肇基真正担心的是水军,虽然刚才面对两位大人,他成竹在胸的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