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2章 豪格献策(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如今运河已破,明国腹地已经在我大清面前,保定兵之后,明国在京南已经没有大兵,正是我大清趁势而下,席卷京南山东乃至南直隶的大好时机,但此时此刻,明国太子却驻兵通州,在明明可以逃往明国京师的情况下,按兵不动,怕是有故意吸引我军注意力,以为明国调遣兵马,防御京南和山东,争取时间的用意啊。”  

代善一说,帐中的蒙古亲贵都连连点头,对代善所说,十分的赞同。  

代善继续道:“虽说通州是小城,但明国太子既然敢在通州停留,并在城头挑衅,显然是有所准备,明军虽然在运河败了,但逃了通州的兵马却也不少,我军如果想要攻下,必然要付出相当的代价,一旦攻击受挫,又耽误了南下的时间,说不得就会进退两难。还望皇上再斟酌。”  

“是啊是啊,请天可汗再斟酌…”  

蒙古亲贵们已经忍不住小声的嘀咕了出来,显然,代善所说,正是他们想说的。  

黄太吉不置可否,只把目光看向了多尔衮。  

多尔衮心中发恨,明明黄太吉已经打定主意,要攻打通州,但却不肯亲自出头,而要用他当挡箭牌,得罪蒙古诸公,实在可恶!  

心中可恶,但多尔衮脸上却始终都是毕恭毕敬,向黄太吉点头,又向代善拱手,谦逊的说道:“二哥所虑甚是,明国太子留在通州,明显就是要吸引我们进攻,这一点无可置疑…”  

“既然如此,那我们为什么还要上当呢?”有蒙古王公小声道。  

多尔衮看向说话之处,脸色严肃的说道:“不过这并不表示,我们攻打通州就是上当。明军运河兵败,明太子虽然是收敛残兵,但却已经无法抵挡我大清南下,不得已,狗急跳墙,才想出了这最后一招,我料其城中准备并不完善,火药武器必有短缺,又逢大败,军心士气也必然低落,而我大清此次征明,不但有铁骑十万,而且还携带了大量的火炮,通州小城小地,城中残兵只有一万,我军将大炮摆开了,难道就真的轰不破吗?”  

蒙古王公静了下来,不过却依然低头,对攻打通州,显然还是有保留,虽然攻城一向都是汉军旗的事情,伤亡也都是汉军旗,不过这并不表示蒙古旗可以置身事外,他们虽然不用爬城,但他们的弓箭手也是需要冲到城下,和明军对射的,相比较,还是南下劫掠,更保险,更痛快。  

“你们一定在想,攻破通州,得不到多少财物,但不要忘记了,明太子就是最大的财物啊,虽然明国是一个倔脾气,不会拿银子赎,但擒获明太子对明国军心士气的打击,岂不胜过千万两的银子?明国欺压蒙古百余年,今日岂不正是报仇雪恨的好时机?”  

“再者,你们中间有不少人都参加了去年的征明之战,其间的不顺利,归根到底的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明太子,若非他抚军京营,在蓟州谋划,去年征明又岂能不竞全功?”  

“今年也一样,明太子督帅兵马,严守运河,甚有章法,”说到这,多尔衮恭敬的向黄太吉拱手:“若非皇上英明神武,早有谋划,令英亲王率军从昌平绕行,此时此刻,我们依然在运河东岸和他僵持呢,而时间一旦拖延下去,粮草不济,对我军会有巨大的不利。”  

听弟弟提到自己的功绩,阿济格忍不住又得意了一下。  

多尔衮继续道:“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明太子。汉人有句话,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明太子不除,明国必以其兴,下一次我们征明,恐怕会更困难,现在明太子退入通州,正是萨满天神赐给我们的好时机啊,抓住这个机会,一举灭之,然后再南下也不迟。但如果放过这个机会,任由明太子成长,几年之后,我们怕是再难越过运河一步!机会来之不易,决不能错失。因此本王以为,通州应该打,也必须打!”  

多尔衮和缓,但却非常有力的声音在帐中回荡,说完后,多尔衮向黄太吉一拱手,又坐下了。  

帐中先是静寂,接着,蒙古亲贵们开始小声议论,显然,他们被多尔衮说动了不少,不再像刚才那样,一味消极了。  

“睿亲王,我有一事问。”  

一个年轻的蒙古亲王站了起来,却是喀喇沁右翼亲王固鲁思奇布。  

固鲁思奇布乃是苏布之子,喀喇沁归顺建虏之后,黄太吉讲他们分成左右两旗,固鲁思奇布是右翼旗的扎萨克,也就是右翼的亲王。固鲁思奇布还年轻,其他蒙古王爷能忍,他却有点忍不住,终于是站起。  

多尔衮笑:“请问。”  

“攻打通州,我们需要多长时间拿下?长了可不行,一路以来,我们可没有抢到多少粮食,如果久攻不下,我军就被动了。”固鲁思奇布说。  

“怎么?还没有打,你喀喇沁右翼就没有信心了?”多尔衮脸色登时就沉了下来。  

固鲁思奇布脸色一红:“怎么会?只是去年到今年,明国封锁边境,各旗都十分困难,家里的孩子们还等着我们满载而归呢。如果在通州城下耽误的时间过长,勇士们怕不能心安…”  

多尔衮不回答他,只是看向上首中央的黄太吉的,黄太吉轻轻咳嗽一声,喘了一个大口气,说道:“蒙古各旗今年的困难,朕知道,这一次征明,大清没有从蒙古取粮,就是体谅各旗的难处,你放心,通州之战,时间绝对不会长。”  

“那臣就放心了。”  

固鲁思奇布向黄太吉恭谨的一个行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