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2章 战香河(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纷纷向多铎请战,请求攻取香河城,尤其是蒙古旗的几个亲贵,抢掠之心最是急切一入塞以来,多铎大军一路劫掠的都是市镇乡村,正式的县城一个也还没有攻破呢,满汉还好,对缺乏物资,想要大抢一笔的蒙古人来说,这是不可忍受的,而香河是运河东岸唯一的县城,城中应该囤有不少钱粮,所以蒙古人有点心急眼红。  

军心可用,而且驻兵香河城下,数日不攻,难免被人笑话,坠了他多铎的威名,又想到两红旗老代善攻破了宝坻县,正往运河而来,阿济格也攻破了平谷县,自己总不能无功吧?于是多铎点头同意,决意对香河发动进攻。  

第二日清晨,两万大军在香河西门外列阵。  

照多铎的命令,两千包衣,两千蒙古旗,三千精锐汉军旗重甲兵,一共七千人,负责攻城,其中主力五千人攻香河城,主将为石廷柱的副手,镶红旗副都统马福塔;偏师两千人,主攻棱堡,由石廷柱的外甥、佐领达尔汉率领明军在城门前修建城堡,不是想要相互配合吗,本王偏偏不让你们配合!  

石廷柱率领三千余汉军旗,列于两个攻城方阵之后,以为后援。  

而在石廷柱之后,就是多铎亲领的镶白旗大军,清一色白衣白甲,尖盔红缨,腰悬箭袋,威风凛凛,两侧则是蒙古轻骑,弯刀短弓,风吹过,两万大军军容严整,各色军旗在秋风中哗哗作响,而军旗之下,不论骑兵还是步兵,也不论建虏蒙古还是汉军,一个个都是跃跃欲试,恨不得立刻就攻进城去就斗志和战心来说,建虏各部远远胜过明军。  

军容鼎盛,士气正旺,多铎马鞭一指,命令进攻。  

“呜呜”号角吹响,声动原野。  

“攻城”  

打前站的达尔汉拔出长刀,高喝。  

他率领的两千偏师,轰然响应,推着盾车,分成四队,向棱堡攻去。  

行在最前的第一队乃是三百汉人包衣,他们推着赶制出来的盾车,淋上水,鸟铳和弓箭无法射穿,咿呀呀的向前行。通常情况下,建虏的盾车都是蒙牛皮的,但此时时间比较急,来不及精密制造,只能卸了附近人家的门板,又找了马车的车轮,凑合着攒在一起。  

第二队六百人乃是蒙古旗,其中一百盾牌手,五百弓箭手,他们躲在盾车的后面,曲线射击,向堡子倾射箭雨,掩护攻城。  

第三队是两百包衣,扛着圆木和木板,用以覆盖堡子前的三道壕沟。  

第四队一千人,全部都是披着重甲的汉军旗精锐,由达尔汉亲自带领,等前面盾车抵达堡子下,弓箭鸟铳压制城头,木桥架好,他们便会冲过去,架起云梯,爬梯攻城。  

而在四个队列之后,还跟有一百名镶白旗的披甲旗丁,手中都是长刀,他们的任务却不是攻城,而是督战,但有后退者,立斩不赦。  

这是建虏攻城的基本套路,押着汉人和蒙古人当炮灰,屡试不爽。  

马福塔的五千人也是这样的配置,只不过人数多了一倍而已。  

号角声中,达尔汉的两千人快速前行,各个队列散的很开,呈扇形包围的阵势,向棱堡逼近。  

“咚咚咚”听见堡墙上响起战鼓声,军旗摇动,棱堡城头上,那一个个方形的射击孔中,伸出了一根根的鸟铳,瞄向快要逼近的敌军,头戴京营圆顶头盔的明军士兵端枪跪立,动也不动,只等敌人的临近。  

沿城墙布置的火炮,也开始装填火药,口令声连续不断,众军按部就班。  

多铎远远观望,棱堡守军的冷静反应,令他心头泛起一股不安…一般明军绝难有这么冷静,棱堡上的守军,怕不会明太子的京营兵吧?  

“别他么的磨磨蹭蹭的,快,再快一点”  

达尔汉今年刚三十岁,正年轻力胜,他踌躇满志的想要在多铎主子好好表现一番,立下功业,因此他一路纵马持刀,大声命令,督着攻堡的两千兵马加快推进的速度。  

除了推车的包衣们胆战心惊,蒙古旗和汉军旗士兵都是充满自信,阵中的大部分汉军旗都曾经是大明的边军,战力本就是明军之首,他们虽不是建虏重甲兵的对手,但对付内陆的明军,却是一点问题都没有,他们两千人,堡子里的守军不过六七百人,常理推断,在他们强大的攻势之下,软弱的蛮子很快就会崩溃逃散的。  

此时,十几辆盾车咿咿呀呀的推到壕沟边,不得不停下来,以等待第三队的包衣冲上来,铺设木板,覆盖壕沟,但忽然的,猛听见堡子城头上传来一声怒吼:“开炮!”  

“砰砰砰砰…”堡墙上的佛朗机炮,连续轰鸣,堡子微微震动,一团团浓密的白烟在堡墙上升起,红光闪现,五磅重的炮弹呼啸而出,一连四发,准确的落到了壕沟的前方,直接将两架盾车砸的粉碎,躲在后面的清军,闪躲不急,瞬间就被砸倒了五六个,又有两人被推挤,失足掉进了壕沟,而壕沟里倒栽着尖刺,惨叫声中,血雨飞起,登时就被扎了一个透心凉。  

众军惊慌,原本齐整的队伍出现了一些骚动。  

后方督战的达尔汉见状,立刻挥刀嘶吼:“稳住,稳住后退者斩!”  

后军。  

多铎皱起眉头,心中的不安更强烈:明军的火炮,打的好准。  

原来,明军的射击都是事先测算,以壕沟为准,反复进行校正,因此不必试炮,第一发就可以打这么准。  

“给马福塔传令,他也可以攻了!”多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