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 西山防务(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恭顺侯吴惟英祖上是蒙古人,也算是骑射传家,原本按照京营总督由各个勋贵轮流接任的惯例,这一届京营总督原本应该是吴惟英的。但太子横空出世,成了京营抚军,而吴惟英本人的身体也不是太好,因此一直没有入京营。  

最近听说吴惟英的身体好像是有所康复,因此崇祯帝重新起用了他。  

历史上,吴惟英在甲申之变的前夕病死,其妻女则在甲申之变中投缳殉国,是为忠烈,不过他弟弟吴惟华却屈膝投降了建虏,建虏承明制,仍封吴惟华为恭顺侯,后来因为贪污,被贬为平民。  

穿越以来,朱慈烺了解到吴惟英这个人的性情比较忠厚老实,和其他勋贵的往来也不多,属于是“独鸟”,这样的勋贵到京营,倒也不是不可。  

至于抚宁侯朱国弼到京营,朱慈烺心中却是绝对抗拒的。  

历史上,甲申之变前,朱国弼被崇祯帝委以重任,派往淮安,提督漕运,但朱国弼在淮安并没有做出什么功绩,反倒是在甲申之变后,他利用淮安的兵马,和马士英勾结,拥立了弘光帝,并晋爵为保国公。  

朱国弼好色无能,排斥忠臣路振飞,依附马士英、阮大铖,每日与忻城伯赵之龙沉迷酒色,根本不知整顿兵马。清军逼近南京,被推为留守。最后竟一矢不发,和赵之龙两人率百官,马步兵二十余万人降清。  

这样的人,比朱纯臣徐允帧更是可恶。  

另外,朱国弼在历史上的另一件有名事就是他和秦淮八艳之一的寇白门的交往。  

寇白门,江南名妓,风姿卓绝,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十七岁,花朵最娇艳的那一年,朱国弼出动五千士兵,用最大的排场,将她娶回了家,一时轰动金陵。  

然朱国弼骨子里其实是一个圆滑狡黠混混,迎娶寇白门只是一时兴起。没多久朱国弼就原型毕露,将寇白门搁置一边,每日穿梭烟花柳巷之中,放浪形骸,寻花问柳。  

如果这样也就罢了,寇白门终究可以在侯府中过完她虽然孤单,但衣食无忧的一生。  

但清兵入关改变了一切,胆小怕死的朱国弼在南京投降后,并没有被清廷完全放过,清廷将他软禁。为了保命,朱国弼拼命筹集行贿的银两,他想到的第一个办法,就是将连寇白门在内的歌姬婢女一起卖掉。  

何等的薄情寡义,三年夫妻,不如百金。  

寇白门虽然伤心,但却没有认命,她对朱国弼说,“卖妾所得不过百金,若使妾南归,一月之间当得万金以报公。”  

朱国弼同意了。  

寇白门短衣匹马南归,一月之内,果然为朱国弼筹到了两万两银子,令朱国弼脱困,朱国弼大为感动,想要和寇白门同归于好,寇白门却说道:“当年你用银子赎我脱籍,如今我也用银子将你赎回,当可了结。”  

随即撒手而去。  

后来才知道,寇白门筹集来的两万两银子,小半是借的,大半乃是自己的卖身银,朱国弼虽然对她不住,但在朱国弼危难之时,她却卖了自己,助朱国弼脱困。  

时称寇白门为侠女。  

寇白门的晚年极其凄惨,最后抑郁而死。  

诗云:黄土盖棺心未死,香丸一缕是芳魂————最近订阅下降的厉害,不得不重启防盗版,写作不易,谋生更不易,个中不便,望大家谅解,正式内容请十五分钟后刷新,如果是半夜,请凌晨刷新,对造成的不便,再次表示深深的歉意。  

太子处置刘泽清,未修改版。  

王永吉额头有汗:“回殿下,他二人都在,不过是不是回到官署再问讯他们?大街之上,不宜久留啊殿下。”  

“张胜,姚文昌!”  

朱慈烺立刻叫出两位指挥使对质。  

两人都是满头大汗,跪在太子面前如同是洗澡。  

“听好了,本宫只问一次,但有一字虚言,必严惩不贷。李青山冒功,究竟怎么回事?”朱慈烺俯视他们,冷冷问。  

张胜,姚文昌虽然是刘泽清的死党,但在带天出征的太子面前,却也不敢撒谎,不然就是“欺君”之罪,何况当日知道真相的人极多,他们不说,自有他人会说,于是两人不敢隐瞒,一五一十的将当日真相说了出来。当日,李泽清带兵围攻梁山,不想却走了李青山,刘泽清觉得没有面子,于是勾结军中将领,将李浩然生擒李青山的功劳掠为己功。  

不过张胜和姚文昌却竭力撇清跟李浩然之死的关系。  

当两人自白时,同样跪在地上的刘泽清面无死灰,他知道,自己今日肯定是逃不过了。这个总兵,肯定是丢了,幸好李浩然之死他做的漂亮,只要他咬死不承认,太子找不到证据,最多就是罢职,等过了这个风口,他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一匹快马疾驰而来,到了太子身边小声而报,却是中军官佟定方。  

原来精武营两个把总队已经悄无声音将刘泽清的五百亲兵堵在了城门口不远处的一片空地上。如果刘泽清的亲兵队胆敢作乱,立刻就可以绞杀。  

一切安排妥当,朱慈烺冷冷看向刘泽清。  

“刘泽清,你知罪么?”  

事到如今,刘泽清不能不认了,他一咬牙,重重叩首:“臣一时猪油蒙了心,抢了李浩然的功劳,臣有罪,臣该死。但臣绝没有派人杀害李浩然!”  

都见到棺材板了,居然还嘴硬,朱慈烺心中冷笑,声音冷冷道:“刘泽清虚报战功,欺骗朝廷,着立刻拿下,押入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