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0章 勤王与否(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沿途所过,必然是骚扰百姓,造成的祸害,怕不是各地官府所能承受的。  

更不用说,李自成和张献忠都还没有被剿灭,如果孙传庭和左良玉离开,李自成说不得会死灰复燃,而张献忠则是会摆脱官军的四面围剿。  

冯元飚说的有理,不过支持他的人并不多,很简单的原因,不调孙传庭和左良玉的兵马,为了固守运河,必然还需要从京营抽兵,在建虏大兵入塞、形势危急的情况下,大明京师的兵马不但没有得到加强,反而还被削弱了不少,这是群臣所不能接受的不止是因为他们自己的身家性命都在京师,更因为京师乃是大明天子所在,容不得一点闪失,虽然太子抚军京营之后,京营的兵力和战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扩张和提升,但这不并不表示京师的兵力是富余的。  

当然了,群臣心里都明白,今日冯元飚所说,并非完全是冯元飚自己的意思,而是冯元飚和太子共同商议的结果,从年初开始制定防御计划开始,太子就经常和冯元飚、吴甡两人密议,今日冯元飚所说的这番话和这些理由,肯定是太子首肯和同意的。  

“本兵所说,臣不能同意!”  

很多朝臣提出反对,坚持召孙传庭和左良玉的兵马勤王。  

历来,但是建虏入塞,朝廷都会任命一个总揽天下兵马的总督,崇祯十一年是卢象升,历史上,崇祯十五年时是蓟辽总督范志完,但实际上去年的统帅却是太子殿下,今年建虏又入塞,太子当然还是当仁不让的第一统帅。  

这也是到现在为止,崇祯帝和朝臣都没有讨论总督人选,只是等待太子回京的原因。  

不过在一些顽固的文人看来,太子统兵,绝非是社稷之福,一方面,兵凶战危,箭矢无眼,太子领兵打仗,极有可能会出现意外,一旦有意外,太子兵败失陷,那就是天崩地裂、难以挽回的大祸事;而另一个方面,如果太子持续胜利,威望持续增长,长此下去,怕是会出现储强君弱的局面,就一个王朝的稳定来说,也不是什么好事。  

一句话,文士总督,才是朝廷应有的法度。在洪承畴投降建虏之后,现在大明能拿出来的总督人选,怕是只有一个孙传庭了,因此,他们极力鼓动崇祯帝,要求调孙传庭入京。  

御座上,崇祯帝越发焦躁。  

关于运河防守,以及是否要调孙传庭和左良玉进京勤王,早在夏天的时候,太子就曾经跟他提及过,所反对的原因,就是冯元飚刚才所说,当时崇祯帝颇为认可,认为孙传庭和左良玉都不可轻动,但今日坐在混乱的朝堂上,听朝臣们一番争论,他却隐隐有些动摇了或许,可以调孙传庭进京,以加强运河的防守?反正陕西的李自成已经掀不起什么大浪了。  

这一刻,崇祯帝似乎忘记了他给孙传庭的严旨今年必须剿灭李自成。  

“没有秦兵和湖北兵,本兵可能保证运河防线的安全?”一片混乱之中,听见内阁五辅黄景昉问。  

冯元飚喘息了一下,咳嗽着,老迈苍苍地回答:“兵部自当竭力而为…”  

“竭力?但如果做不到呢?”黄景昉声音有点冷。  

冯元飚将头上的乌纱帽摘下来,挺了挺老腰,咳嗽道:“死则可矣!”  

黄景昉被呛的脸红,随即摇头:“本兵差矣,死你一人何益?朝廷要的是运河防线的稳固!”  

忍了很久的兵部左侍郎张凤翔终于是忍不住了,出列道:“如果户部有粮,能保证沿途供给,兵部并不反对秦兵和湖广兵进京!”  

这一来,户部尚书傅永淳不得不站出来,为户部做辩解…  

又是一番混乱。  

脚步轻响,内监秦方轻步走了进来,到王承恩身边,附耳说了一句军议是朝廷的重大机密,没有允许,任何人也不得进入,秦方敢进,必然是有不得不报的大事。  

王承恩听罢露出喜色,转对崇祯帝道:“陛下,三千营回报,太子殿下已过通州,再有一个时辰就可以回来了…”  

“啊。”  

崇祯帝几乎失态,猛点一下头,强压激动,脸色微微发红的说道:“知道了,令太子回京之后,立刻进宫!”  

不止是崇祯帝,殿中的诸位重臣也都是面露喜悦,不管内心里同意不同意太子总揽天下兵马,但太子平安归来,终归是一件大好事,  

另外,虽然御座上的皇帝没有明说,但殿中群臣却都能感受到皇帝对太子安全的深深担忧,从这一点上来说,崇祯帝并不是一个善于隐藏情绪的人,从温体仁到周延儒,每个人都将他这个皇帝的心思摸的透透,崇祯帝自以为深沉,但在温体仁周延儒等老奸巨猾的人眼里,其实就是一个不会隐藏、情绪不稳、易喜易怒的年轻人。  

当然了,心里明白,但没有人敢在崇祯帝面前表现出一丝一毫,以至于崇祯帝一直都以为,自己的深沉庄重乃是皇帝之威,殿中群臣没有一人能揣摩透他的心思。  

“都下去歇息一会吧,等太子进宫,一起再议。”崇祯帝站起,既疲惫又欣慰的挥挥手。  

“遵旨。”  

往日,紫禁城天黑就要关闭,任何理由都不得延误,但今日,崇祯帝特意发下圣旨,虽然早已经过了关门的时候,但宫禁大门却始终敞开,一来朝中重臣还在乾清宫,二来所有人都在等待皇太子的归来。  

同一时间,消息传到坤宁宫。  

“啊,”  

周后惊喜的哭出声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