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7章 游击之术(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都是笼统的大战略或者是大战术,像军情司这么细致,不但撤退路线,和战事中可能遇上的各种情况,就提前进行布置,令众将做到心里有数,却是从来都没有过的事情。  

“这只是军情司的初步规划,但不是最终决定,到了战场上,诸位将军可以随机应变,另外,也请诸位将军指点,看是否有遗露或者是错误的地方。”讲解完毕,李纪泽躬身向诸将施礼。  

军情司的计划很细致,众将一时都想不出遗漏和需要补充的地方。再者,谁都知道军情司是太子的智囊单位,当着太子的面,指出军情司的错误,好像是不给太子面子,朱慈烺看出了众人眼中的忌惮,于是肃然道:“有一说一,有二说二,计划关系到渡海攻击的成败,也关系到诸位的身家性命,诸位且不可有所忌惮和隐瞒,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大家集思广益,多指出遗漏,这才能做到万无一失。”  

太子鼓励,众将这才胆大了一些,于是就计划的细节和一些不明白的地方提出询问。  

朱慈烺仔细的听。  

马科和虎大威都是粗人,没什么谋略,只问了一两个简单问题,就问不出其他了,吴三桂问的很多,也很详细,看得出,三人之中,虽然他年纪虽小,统兵时间最短,但悟性和将才却是最高的。  

“殿下,我登州水师也想要上岸杀敌,请你准许!”  

郑森请命。在军情司的计划中,登州水师只负责夺取连云岛,再护送吴三桂等部上岸,其后便要一直待在海岸边,时时准备将撤退的百姓和军队,送到登州,郑森不甘心只做一个运输队长,而且他对麾下水兵的陆战能力也有一定信心,所以想要上岸参战。  

朱慈烺摇头:“将辽东的汉家百姓撤退到登州,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登州水师能做好这件事就已经算是立了大功,杀敌之事,还是交给几位总兵吧。”  

“是。”郑森微有失望。  

军议结束,众将离开大帐从明日起,他们就要一起操练,不但练习攻城和速战,也要练习登船和下船,特别这一次所有渡海攻击的将士都有战马,吴三桂、马科部更是一人双马,如何快速有效的登船下船,其实也是一个很有技巧,需要补足的短板。  

“殿下,有塘报。”  

众将离开,吴甡也正要起身,内监于海捧着刚刚送到的一封塘报,急急进到帐中。  

朱慈烺打开看,看完交给吴甡。  

原来是辽东巡抚黎玉田发给兵部的关于建虏动向最新的一封汇报。  

在调吴三桂马科入关之后,朝廷给黎玉田的命令是,严守宁远,同时要将宁远情况和建虏动向,时时汇报给兵部,也因此,这两天,关于宁远的塘报特别多。  

虽然塘报是给兵部而不是太子,但塘报到山海关后,山海关的辽东督师范志完会将塘报抄录一份,交给太子,这是兵部和太子共同交代给他的命令。  

“九月初九,建虏侦骑大举出动,人数超过平日的数十倍,甚至有十余骑出现在宁远城北二十里处,情势危急,建虏似乎是察觉到了我宁远军的调防…”  

吴甡看完塘报,抬头道:“建虏主力正筹备入塞,绝不会在此时分兵攻击宁远,再者,宁远城池坚固,又有红夷大炮,又岂是建虏一时所能攻破的?这个黎玉田也太紧张了。”  

朱慈烺沉思道:“不能大意啊,吴三桂初八离开宁远,初九建虏的侦骑就成倍增加,由此可知,多尔衮一定是察觉到了什么?我听闻多尔衮胆大心细,他既然在锦州,那么就一定不会放松对宁远的注意,我不担心他攻击宁远,我担心的是,他在知道吴三桂和马科的精锐骑兵入关后,会察觉到我们渡海攻击的计划。”  

说着,翻开辽西地图,盯着锦州的方位,沉思的问道:“先生以为,多尔衮后续会有哪些试探手段?”  

吴甡捻须说道:“如果派出众多侦骑而不得,那多尔衮很有可能会派出小支人马,攻打宁远最前线的连山驿,以期从宁远守军的动向中,判断出宁远的虚实。”  

“那要怎么应对?”朱慈烺问。  

吴甡道:“臣以为,不必理会,令守军坚守即可,建虏的本意,并非是攻城取地,而是探我虚实,因此,他们不会不顾死伤的猛攻,连山驿虽是小堡,但也不是轻易就可以攻下的,拖个三两日,建虏自然就会退去。  

朱慈烺微微点头,但心中却仍然有一些担心,沉吟道:“到现在为为止,我们还不知道建虏入塞的统帅是谁?如果是多尔衮,那么他近期必然是要带着正白旗主力离开宁远,常理推断,在这之前,他应该会搞出一些动静,以牵制我宁远守军,令宁远军不敢入关支援,两者相加,锦州建虏对宁远的骚扰,怕是不可避免了…”  

吴甡点头:“殿下勿忧,吴三桂虽然离开了宁远,但他的得力臂膀副将杨坤依然留守宁远,又有黎玉田统领,相信他们两人还是能稳得住的。”  

锦州。  

原锦州总兵府。  

多尔衮全身披甲,在正堂召集满汉蒙众将议事。  

烛光下,他脸色很是严峻。  

今日已经是九月十二,照计划,他原本今日就应该离开锦州,带领正白旗主力,前往喀喇沁草原,和黄太吉的征明大军汇合,但宁远混沌的局势却让他不得不多留了一天。  

从初九到今日,一共三天时间,他派出的侦骑无数,但却没有能抓回一个舌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