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1章 攻城战(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铺,不然建虏现在攻城,站在商铺房顶,伸手差不多就可以摸到墙垛。  

“快,快…”  

士兵和城中的民夫正拼命往城头运送各种守城器械和物资,更有城中青壮拿着刚刚分发到手的武器,照官兵的命令,分守各个垛口。惊恐忐忑中,很多人都伸长了脖子向东面看,大家都想知道,除了现在城下的两千蒙古兵,还会有多少的建虏兵会陆续赶到?  

一个时辰后,更多的建虏兵马伴随着滚滚烟尘,从东面出现,这一次不再只有蒙古旗,更有汉军旗和真正的建虏八旗,虽然在玉田和墙子岭受挫,但昨夜攻下青边口,顺利入塞,激励了建虏众军的士气,从张家口城头上清楚的看到,建虏军旗招展,军心士气颇为旺盛。  

见来了这么多的建虏,城中守军都是色变。一些被拉上城头的青壮更是吓的腿肚子转筋。  

“怕什么,都是两个肩膀一个鸟,不想死的,不想害家人死的,都给老子打起精神来!”马进忠大声嘶吼,额头青筋都凸了出来,马进忠流贼出身,绰号“混十万”,本就不是一个老实角色,只不过归顺朝廷之后,为了自保,不得不忍气吞声,假装柔顺,今天生死关头,他压制很久的悍匪之气忽然又爆发了出来。  

建虏中军大旗之下,年近半百,但依然红光满面的图尔格骑着一匹白马,远望张家口堡。张家堡虽然坚固,但太小了,方圆不过五里,对图尔格这种见过大江大河的人来说,眼前的张家口堡不过就是一条轻易就可以趟过的小溪。  

他马鞭一指:“派人去劝降!”  

那日,定下绕道攻击宣府的大计之后,图尔格领两万兵马在前,多铎领四万大军在后,迅捷行军,只用了三天半的时间,就从墙子岭行到了崇礼,在崇礼修整了半日,召集哈刺慎和察哈尔两部蒙古首领,一番军议,最后确定了攻击青边口的战略。  

为什么是青边口?  

除了出其不意,更因为自从张国维接任宣大总督,周遇吉接任宣府总兵之后,宣府长城段的防御明显被加强,尤其是十一月初五,多铎帅大军从界岭口入塞之后,宣府的战备更是被提升到了最高点,周遇吉亲自镇守独石口,历史上,黄太吉第二次带兵入塞时,就是从独石口突破的,现在独石口严守,张家口又难以被正面攻破,所以,原本固若金汤,被人认为是最不可能被攻击的青边口进入了建虏将帅的视线。  

于是昨夜,建虏大军忽然出现在青边口,以蒙古旗和汉军旗为先,不顾死伤,前仆后继的猛攻,守军猝不及防,虽然有四道城墙,但却抵挡不住,最后,建虏更是出动了一支千人的重甲步兵,踩着蒙古旗和汉军旗的尸体,向上猛攻,眼见不能抵挡,救兵又不可能赶到,守将王吉逃之夭夭,青边口的失守自然也就无法挽回。  

攻破青边口之后,建虏兵分两路,一路大军由多铎亲自率领,直扑宣化,另一部由图尔格带领,向西攻击张家口,图尔格这一路的目标很明确,攻破张家口,拿下城中钱粮,以为大军的补充,而宣化乃是明国的九边重镇,城池坚固,多铎并不奢望能攻下,他想要的围点打援,将试图救援宣化的明军,全部歼灭在宣化城下,然后再肆无忌惮的扫荡。  

也因此,图尔格才不敢耽搁,虽然入塞了,有明国百姓可以抢掠了,但宣府贫瘠,地广人稀,除了宣化和张家口,其他地方还真没有多少粮食,十万大军,人吃马嚼,每日需要众多,只要军粮的问题一日不解决,大军一日就不能心安,所以越早拿下张家口,对大军就越是有利。  

“城头明军听着,你们已经被包围,顽抗无益,我大清不欲多造杀孽,但使你们能开城投降,我家主子保你们不死”一个汉军旗使者冲到张家口城下,在百步之处,勒马站下,扯着嗓子向城头高声劝降。  

话音不落,就听见嗖的一声,一支羽箭夹着劲风从城头射下,向他急扑而来。  

使者也是名久经战阵的老兵,本能的一拨马。  

砰,箭矢没有射中他,而是钉在了他马前。  

使者吓的面无人色,再不敢喊,急急拨马而回。  

城头上,马进忠面无表情:“软绵绵地,中午是没有吃饭吗?”  

马自德脸色尴尬的放下强弓,看都不敢看父亲。  

建虏中军。  

见使者被射,张家口守军不识抬举,图尔格皱眉道:“休息半个时辰,半个时辰,全军攻城!”  

虽然已经快黄昏,但图尔格并没有安营扎寨的打算,而是要乘胜进攻,拿下张家口!  

城头上,马进忠正鼓舞士气,他令人将几个大箱子抬上了城头,箱盖一开,白花花的马蹄银直晃人眼,众军都是惊呼建虏势重,己方人少,唯有金银才能激励军心,马进忠看的很透彻,所以不惜动用库中的金银。  

马进忠之子马自德高声呼喊:“都听好了,杀敌有赏,后退军法。杀一个建虏,赏银三两,但有后退者,格杀勿论!”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白花花地银子令守军士气大振,一起呼喊:“杀“咚咚咚咚”  

战鼓响起。  

黄昏时,建虏大军开始发动猛攻。  

“杀啊”  

城上城下,箭矢如雨,杀声一片,因为马进忠提前三个时辰动手,正好赶在建虏大军攻城之前,将北门的轻便火炮全部挪到了南门,一连三十门的小型轻便火炮,对攻城的建虏展开猛轰,建虏没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