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1章 决断(2/3)
关出关的道路崎岖难行,十万大军,没有三天是出不去的,从马兰峪到墙子岭又得三到四天,来回折腾六七天。
最重要的是,多罗贝勒阿巴泰率领的偏师已经从墙子岭一代入塞了,难道大军主力要跟在阿巴泰的屁股后面吗?
这一点,就算在座亲贵都同意,豫郡王多铎也未必会同意。
多铎不动声色,淡淡笑:“固山贝子勇气可嘉,不过还是要听张参政说完。”
尼堪抱一下拳,坐下。
张存仁沉吟了一下,继续说:“如果不从马兰峪出关,那就只能走玉田了,虽然玉田到三河道路崎岖,中间还有不少河流,但眼下隆冬将至,河水结冰,有利于我军的通行,玉田到三河三百余里的路途,大军全力行军的话,六到七天的时间就可以到三河…”
多铎不置可否,目光看向帐中满汉将领:“你们以为呢?”
尼堪立刻又站了起来,抱拳。声音洪亮的道:“豫郡王,我尼堪以为,蓟州虽有重兵,但明军战力孱弱,我军完全不必自己吓自己,不管出关或者是走玉田,来回都最少耽搁六到七天的时间,入塞破关讲究是一个快字,给明国六到七天的准备时间,岂不是错过战机?所以不能迟疑,应该尽速拿下明军在翠屏山上的两个城寨,那两座城寨并不险峻,明军战力又弱,只要豫郡王一声令下,将其拿下绝不是问题!”
“嗯,固山贝子说的对。”
“明军孱弱,小小山头,能有多强的战斗力?”
大部分的满将同意。
只有两黄旗的索尼和鳌拜默不作声。
这两人是两黄旗的后起之秀,此次入塞,被黄太吉赋予重任,分别统领两黄旗的兵马,尤其鳌拜更是勇冠三军,两黄旗的兵马怎么用,是攻还是绕,两人的意见相当重要,不过看两人沉默的样子,显然是黄太吉事先就有叮嘱,一切都遵从豫郡王之意,因此才会低头默然,一副不参与讨论,只接受命令的样子。
满将都想着“攻”,帐中的汉将大多都是学索尼和鳌拜,低着头,不发表意见。
张存仁抱拳:“豫郡王,如果我军携带了红夷大炮,攻陷翠屏山甚至是蓟州城,都不是什么大难题,但我军入塞轻装简行,随军只有少量的佛朗机炮,面对明军城寨,如果强攻的话,怕是要有相当损失…”
“如果怕死人,你汉军镶蓝旗可以不参与。”尼堪扬着下巴,转对另外六位统兵的汉军旗都统:“你们呢,你们该不会也是胆怯了吧?”
六人连忙抱拳,低眉顺眼的向尼堪笑,但却也不敢多说。
满将都是笑。
多铎皱着眉头。
众将的讨论,他都听到,也都考虑够了,从马兰峪出关,那是不可能的,那不但有损失大清、更有损于他多铎的名声,他不能把自己至于和阿巴泰同样的位置,也不能放弃早就制定好的,左右钳击,令明国无法兼顾的战略。
走玉田,那是不得已的下策。
上策还是要优先突破蓟州。
在不知道明军究竟有没、或者说有几分战力的情况下,他不会轻易绕道而走的。
不然岂不是要被天下人耻笑。
于是多铎轻轻咳嗽了一声。
听到豫郡王咳嗽,大帐内的议论立刻停止,满汉众将的目光,齐刷刷地望向多铎,听多铎的命令。
“明军战力未明,现在绕道还为时尚早!”
虽然年纪不到,今年刚二十八岁,但多铎极其有威势,令人不敢仰视,第一句话,他就为本次军议定了调子,也表明了自己的意思,然后铿锵有力的继续道:“所以本王认为,蓟州,还是要试探着攻一下的,但不是攻翠屏山,而是蓟州南原。蓟州南原一共十余里宽,必有薄弱处。不需要多,只需要能填出一里宽的道路,我大清勇士就可以快速通过。石廷柱,金砺,佟图赖听令!”
“标下在!”
听到多铎的点名,三名汉将急忙站起,向多铎躬身抱拳。
分别是汉军正白旗都统石廷柱、镶红旗都统金砺,正蓝旗都统佟图赖。
三人都是投降建虏日久的原大明辽东军主力将官,今年汉军八旗建立,都被任命为了旗主。
多铎冷冷扫着他们:“明日你三部为前锋,攻击蓟州南原,现在立刻去准备木板、土石,以及所有一切能填平壕沟之物。”
“辄!”
三人领令,出了大帐,急急去准备。
“马光远!”
又一名汉将站了起来。
却是原乌超哈真,满语意为重兵的炮兵都统马光远。
乌超哈真原本汉军重兵的统称,崇祯十五年年,也就是建虏崇德八年之后,乌超哈真改制,被分编为了汉军八旗,但孔有德、尚可喜、耿精忠等火器较多的三顺王部队并不在汉军八旗之内,黄太吉为他们设立的特殊的名号,天顺军,天助军,天佑军,马光远虽然比不上三顺王,但却也统领着一支小型炮兵部队,此时入塞破关,重炮不宜随行,因此多是轻便小炮的马光远有机会随着多铎出征。
“你也去准备,明日为汉军旗提供掩护。”多铎道。
“辄。”
多铎又转对尼堪:“尼堪,给你三千八旗勇士,只要汉军旗填出道路,立刻全军出击!”
“辄!”
尼堪领令,眼角眉梢都是战意。
“好了,我累了,都退吧。”
多铎打一个哈欠,闭眼靠上椅背。
最重要的是,多罗贝勒阿巴泰率领的偏师已经从墙子岭一代入塞了,难道大军主力要跟在阿巴泰的屁股后面吗?
这一点,就算在座亲贵都同意,豫郡王多铎也未必会同意。
多铎不动声色,淡淡笑:“固山贝子勇气可嘉,不过还是要听张参政说完。”
尼堪抱一下拳,坐下。
张存仁沉吟了一下,继续说:“如果不从马兰峪出关,那就只能走玉田了,虽然玉田到三河道路崎岖,中间还有不少河流,但眼下隆冬将至,河水结冰,有利于我军的通行,玉田到三河三百余里的路途,大军全力行军的话,六到七天的时间就可以到三河…”
多铎不置可否,目光看向帐中满汉将领:“你们以为呢?”
尼堪立刻又站了起来,抱拳。声音洪亮的道:“豫郡王,我尼堪以为,蓟州虽有重兵,但明军战力孱弱,我军完全不必自己吓自己,不管出关或者是走玉田,来回都最少耽搁六到七天的时间,入塞破关讲究是一个快字,给明国六到七天的准备时间,岂不是错过战机?所以不能迟疑,应该尽速拿下明军在翠屏山上的两个城寨,那两座城寨并不险峻,明军战力又弱,只要豫郡王一声令下,将其拿下绝不是问题!”
“嗯,固山贝子说的对。”
“明军孱弱,小小山头,能有多强的战斗力?”
大部分的满将同意。
只有两黄旗的索尼和鳌拜默不作声。
这两人是两黄旗的后起之秀,此次入塞,被黄太吉赋予重任,分别统领两黄旗的兵马,尤其鳌拜更是勇冠三军,两黄旗的兵马怎么用,是攻还是绕,两人的意见相当重要,不过看两人沉默的样子,显然是黄太吉事先就有叮嘱,一切都遵从豫郡王之意,因此才会低头默然,一副不参与讨论,只接受命令的样子。
满将都想着“攻”,帐中的汉将大多都是学索尼和鳌拜,低着头,不发表意见。
张存仁抱拳:“豫郡王,如果我军携带了红夷大炮,攻陷翠屏山甚至是蓟州城,都不是什么大难题,但我军入塞轻装简行,随军只有少量的佛朗机炮,面对明军城寨,如果强攻的话,怕是要有相当损失…”
“如果怕死人,你汉军镶蓝旗可以不参与。”尼堪扬着下巴,转对另外六位统兵的汉军旗都统:“你们呢,你们该不会也是胆怯了吧?”
六人连忙抱拳,低眉顺眼的向尼堪笑,但却也不敢多说。
满将都是笑。
多铎皱着眉头。
众将的讨论,他都听到,也都考虑够了,从马兰峪出关,那是不可能的,那不但有损失大清、更有损于他多铎的名声,他不能把自己至于和阿巴泰同样的位置,也不能放弃早就制定好的,左右钳击,令明国无法兼顾的战略。
走玉田,那是不得已的下策。
上策还是要优先突破蓟州。
在不知道明军究竟有没、或者说有几分战力的情况下,他不会轻易绕道而走的。
不然岂不是要被天下人耻笑。
于是多铎轻轻咳嗽了一声。
听到豫郡王咳嗽,大帐内的议论立刻停止,满汉众将的目光,齐刷刷地望向多铎,听多铎的命令。
“明军战力未明,现在绕道还为时尚早!”
虽然年纪不到,今年刚二十八岁,但多铎极其有威势,令人不敢仰视,第一句话,他就为本次军议定了调子,也表明了自己的意思,然后铿锵有力的继续道:“所以本王认为,蓟州,还是要试探着攻一下的,但不是攻翠屏山,而是蓟州南原。蓟州南原一共十余里宽,必有薄弱处。不需要多,只需要能填出一里宽的道路,我大清勇士就可以快速通过。石廷柱,金砺,佟图赖听令!”
“标下在!”
听到多铎的点名,三名汉将急忙站起,向多铎躬身抱拳。
分别是汉军正白旗都统石廷柱、镶红旗都统金砺,正蓝旗都统佟图赖。
三人都是投降建虏日久的原大明辽东军主力将官,今年汉军八旗建立,都被任命为了旗主。
多铎冷冷扫着他们:“明日你三部为前锋,攻击蓟州南原,现在立刻去准备木板、土石,以及所有一切能填平壕沟之物。”
“辄!”
三人领令,出了大帐,急急去准备。
“马光远!”
又一名汉将站了起来。
却是原乌超哈真,满语意为重兵的炮兵都统马光远。
乌超哈真原本汉军重兵的统称,崇祯十五年年,也就是建虏崇德八年之后,乌超哈真改制,被分编为了汉军八旗,但孔有德、尚可喜、耿精忠等火器较多的三顺王部队并不在汉军八旗之内,黄太吉为他们设立的特殊的名号,天顺军,天助军,天佑军,马光远虽然比不上三顺王,但却也统领着一支小型炮兵部队,此时入塞破关,重炮不宜随行,因此多是轻便小炮的马光远有机会随着多铎出征。
“你也去准备,明日为汉军旗提供掩护。”多铎道。
“辄。”
多铎又转对尼堪:“尼堪,给你三千八旗勇士,只要汉军旗填出道路,立刻全军出击!”
“辄!”
尼堪领令,眼角眉梢都是战意。
“好了,我累了,都退吧。”
多铎打一个哈欠,闭眼靠上椅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