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千里之外(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给你两个时辰,两个时辰内,各营主将副将,连同在京的所有士卒,须全数集中于城外校场,少一人,我就治他们的罪,另外,士卒兵籍名册也要带来,本宫要一一点验!”  

朱慈烺冷冷说。  

朱纯臣冷汗更多--这是要他的命啊,京营明里十二万,暗里连五万都不到,只不过支取粮饷之时,依然按兵籍名册上的人数,也就是十二万人领取,这中间的五万差额,自然都被领军的勋贵和将领们层层贪墨了。  

朱纯臣当了六年的京营总督,对京营的情弊心知肚明,不过他并不认为是自己的责任,他接任的时候京营的空额就有四万了,这六年来,他只不过是萧规曹随罢了,过去就这样,现在还这样,自己又能有什么错?!  

不过想归这么想,他心里却十分清楚,一旦兵册上的人数跟实际的兵数差的太多,他这个京营总督肯定是要担责任的。  

事到临头,没有其他办法,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朱纯臣打马急匆匆离去,徐允祯向拱手朱慈烺行礼,也慌张的跟了上去,朱纯臣是京营总督,他是京营提督勋臣,两人是拴在一根绳上的蚂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和朱纯臣相比,徐允祯胆气更差劲,刚才朱慈烺训斥朱纯臣之时,他吓的脸都白了,额头上的冷汗比朱纯臣还要多,这样的人,怎么能统兵?又岂会不投降?  

徐达一脉,竟沦落到这种地步,朱慈烺心里微微叹息。  

朱纯臣徐允祯一走,就只剩下兵部尚书陈新甲了。  

“殿下,兵部虽不直接管辖京营,但京营的兵籍名册兵部却是有的,不如臣去取来,免的宵小之徒在兵册上面作假。”陈新甲毕恭毕敬的说。从太子的所言所行中,他隐隐已经意识到了什么,朱纯臣和徐允祯的表现他也都看在眼里,只觉得这两位国公实在是太蠢,都祸到临头了,居然还不知晓。  

“不必了,我们一起去校场,我有两个问题想向部堂请教。”  

朱慈烺淡望向前方。  

“是。”陈新甲受宠若惊。  

三百顺天府兵在前开路,同时维护街道的秩序,朱慈烺在陈新甲田守信李若链和一百锦衣卫的簇拥下,浩浩荡荡去往城外的校场。  

“哇,是太子爷!”  

沿途的街道上,不时有人惊呼,还有人在街边跪下,连连叩首。  

朱慈烺头戴翼善冠,穿大红龙纹便服,外面罩着黑色的狐领披风,玉带黑靴,腰悬长剑,骑在一匹浑白的高大骏马上,面色淡淡,不怒不喜,虽然年纪还不大,但却已经有了天家的威仪。  

有明一朝,皇帝和太子很少出现在京师街头,因此,朱慈烺此行迅速轰动了整个京城,街上人潮涌动,人人都想要看一看当朝太子长什么样?  

前世里,即使是最红的影视明星,也难有这样的待遇。  

朱慈烺却一点都高兴不起来,反而满心的悲伤。  

他看到,百姓们脸上个个都有菜色,即使是街边那些开着大商铺的商人,也很少有油光满面的,街道两边每一处的避风中,都有衣衫褴褛的乞丐在蜷缩,或三五,或一二,“皇太子”的呼喊都震天了,但却依然有一半的乞丐动也不动,就好像他们早已经冻死在了昨晚的寒风中一样。  

这都是我朱家的子民啊。  

朱慈烺几乎忍不住的想要下令,令锦衣卫将这些乞丐,全部送入如前世“福利院”那样的单位,给他们衣衫,让他们温饱。  

但他忍住了。  

这里是大明朝,不是前世。  

大明朝没有福利院,纵使有,也放不下这么多的乞丐。  

又想,京师都这样了,那干旱连连的陕西山西,岂不到处都是乞丐?  

饥民的问题不解决,大明朝终究是无救。  

朱慈烺心情越发沉重。  

千里之外。  

南直隶徽州。  

不比京师的寒冷,徽州的春天温暖而舒适,七八个衣不蔽体的大小乞丐横七竖八的躺在土地庙前的空地上,晒太阳,捉虱子。  

一个人骂:“老狗,你儿子怎么还不回来,该不是跑了吧?”  

叫老狗的老乞丐赶紧坐起身来,满脸堆笑:“大王哪里话?小狗就是一百个胆子也不敢跑的,兴许是有什么事耽搁了。”  

叫大王的那乞丐一瞪眼:“再等一炷香,还不回来,你他么就给我去找!”  

“是是是。”老狗唯唯诺诺。  

大王狠狠地往地下啐了一口,倒头继续睡。  

其他乞丐纷纷抗议:“老狗,你儿子太不靠谱了,太阳都朝西了还不回来,他该不是想要饿死我们吧?”  

“早知道我就自己去了,省的在这挨饿。”  

“再等等再等等。”老狗连连赔礼,心里却也忍不住发恨:小王八蛋死哪去了?  

一会,一个衣衫褴褛的小乞丐摇摇晃晃的顺着山道走了上来,  

“小狗回来了!”  

老狗惊喜的跳起来。  

其他乞丐也纷纷跳起,一窝蜂的冲向小狗。  

老狗虽然跳的早,但他是一个瘸子,所以远远地落在了后面。  

“小狗,吃的呢?”  

“你他么怎么双手空空?”  

“咦,你背着什么?”  

吃惊愤怒之后,乞丐们忽然发现小狗背着一个包袱,于是不由分说的就把包袱抢了下来。  

小狗也不反抗,只是张着嘴呵呵傻笑。  

包袱解开,里面两只烧鸡。  

“哇!烧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