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5章 出发(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十几年前,族中得知有山门子弟出山,身怀先人所遗秘宝《武安君兵法》,于是不远万里,前去求取。  

谁料到那冯明文,年纪虽轻,但却是无愧于心狠手辣、深谋远虑的鬼王称号。  

非但在族人的精心布置中绝境求生,甚至还借机反杀了族人及族里精心培养出来的力士。  

(注:第0710章鲜卑精骑)  

那一战,不但让族里损失惨重,颇伤元气,甚至连族人在西部鲜卑的布置都被人打掉了一大半。  

当然,后面没过几年,西部鲜卑尽数被灭,残存的那点布置,也跟着烟消云散。  

只能说不愧是山门出来的人,确实非同小可。  

现在看来,可能正是那一次的算计,彻底惹恼了此人。  

那一次,他不但没有杀光抓获的族人,还特意留下十人,把族中长老的衣物带了回来。  

这是示威!  

此人这是在向族里表示,他已经察觉到了族人在草原上的存在。  

从此以后,他开始疯狂地屠灭鲜卑人。  

似乎不把鲜卑人尽数诛灭誓不罢休。  

外人看来,只道此人是为了什么开草场卖羊毛,实则这一招是正是韩家先人故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把草原上的胡人都屠尽了,族人自然也就没有了寄身之地。  

手段极其粗暴,但却又不得不承认,简单而有效。  

此人性情如此睚眦必报,由此可见,这些上古山门,当真是不把世人当人,而是视天下如玩物。  

而且从这些年来此人所作所为看来,他定然是不会放过自己韩氏一族。  

更别说此人身边,还有南韩氏(韩龙)在助纣为虐。  

所以无论是于公于私,都不可坐视此事而不理。  

只听得黑衣执事不慌不忙地对拓跋力微说道:  

「可寒以信义聚诸部,诸部首领皆愿为可寒效死,乃是他们相信,他日有难,可寒可以为他们提供庇护,故而不拘远近,咸来归附,于是方成今日拓跋一族之盛。」  

「如今可寒与南夏司马懿互为盟约,若是见死不救,则是坏了信义,既无信义,便是毁了拓跋氏的立族之本。」  

「如此,日后可寒将如何取信于诸部?草原上,谁还敢来依附?」  

拓跋力微闻言,点了点头:「言之有理,言之有理啊!」  

说着,他站了起来,掀起帐帘,走到帐外,弯腰抓起一把积雪,然后再站直了身子,抬头望天,摊开手,任由手里的雪飘飘扬扬地洒落。  

「最近的一场白灾,是在六天前,」拓跋力微用力把脚尖往积雪底下钻了一下,继续说道,「但我已经感受到天神的声音,春日快到了。」  

跟随着走出帐外的黑衣执事,对拓跋力微神棍般的言行非但没有表示怀疑,反而是微微恭身,接口道:  

「今年的白灾,比往年要少很多,我们的族人,也少受很多苦,这正是天神的提示,也是天神的庇护。」  

拓跋力微点了点头:「没错,正是如此。」  

从他记事时起,就有人不断在耳边告诉他,他是天女之子,天神授命于他,让他带领拓跋氏走向兴盛。  

而他的子孙,将会代代都是天子。  

时至今日,拓跋力微对此已经是深信不疑。  

若不然,强大如檀石槐者,其后人何在?  

檀石槐之后的轲比能又何在?  

西部鲜卑又何在?  

唯有原本无立足之地,曾经庇护于没鹿回部的索头部,已然成为草原上最大的部落。  

而以索头部为核心的拓跋鲜卑,也成了草原上的最大势力。  

天神一直在保佑着拓跋氏,天女一直在注视着她的子孙。  

有了天神天女的保佑,这一次,定能打败汉国。  

到时候,拓跋一族,就放心地全力拿下辽东。  

有了辽东一地的供养,就算是有了稳定的衣食供给之地,拓跋鲜卑何愁不兴?  

想到这里,正处于幻想状态,甚至有些分不清是幻想还是现实的拓跋力微,脸上露出了古怪笑容。  

也不知是拓跋力微真的听到了天神的声音,还是因为在草原上活了七十多年,本能地对草原的气候变化做到了如指掌。  

反正草原在接下来的十来日,果然再没有再下雪。  

而草地上的积雪,也在悄无声息地变薄了一些。  

甚至在某些地方,已经隐隐露出了最一脚踩上去,「喀咔喀咔」作响,那是冰凌子被踩断的声音。  

「我就知道,天神一直在保佑着我们大鲜卑!」  

拓跋力微向着天空伸出双手,高呼道。  

日头晒到身上,感受着久违的暖意,拓跋力微深吸了一口气,然后猛地转过身,大声吩咐道:  

「去把阿绰给我叫过来。」  

拓跋力微三子拓跋绰,得知可寒要召见自己,很快就赶过来了:  

「大人,可是有事要吩咐孩儿?」  

拓跋力微点点头,沉声道:  

「不错。我们盟友,河北之主司马懿正在遭受汉国的攻击,需要我们的支援。」  

「我已经挑出最好的战马,还有族里一半的勇士,你将带着他们南下,前去支援河北。」  

一想到一心想要阻止自己支援河北的汉国,正在与司马懿鏖战于河北,然后他们就会发现,天神庇佑下大鲜卑精骑,突然出现在战场上。  

想到这里,拓跋力微突然就觉得很有趣。  

不知道那个所谓的冯瘟神,在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